有著“中國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稱號的文天祥,既是宋末三杰之一,又是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一首《過零丁洋》,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喚醒了無數(shù)人的家國情懷。
殊不知,他的這種舍生忘死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而下,竟“孕育”出了一位開國將軍——文年生。
此人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作戰(zhàn)勇敢、足智多謀,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三枚一級勛章。
將軍生于1907年2月28日,家住岳陽縣文家屋場,祖籍江西吉安。

早在清康熙年間,文氏一族從長江下游向中游移民,遷至湖南,后一直定居于此。
文家以務農為生,父親文養(yǎng)然靠種田、做短工,幫別人抬轎子養(yǎng)家,母親文瞿氏則在家中帶孩子,紡紗織布,來換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作為家中的長子,文年生的童年滿是辛酸淚。
8歲時,他跟著父親下地種田,打柴、撿糞,守著四間房舍、兩畝地度日。
10歲時,好不容易有了進私塾讀書識字的機會,卻因家貧,只念了兩個月就輟了學。
為了有一門討生活的手藝,他被母親送到姑父瞿海平那兒學裁縫。
從前,文年生一年四季都食不飽穿不暖,家中收獲的糧食只夠父母、兩個弟弟和他吃半年,雜糧野菜是餐桌上的“??汀?。
當了學徒后,他的處境更加糟糕,不僅飽腹成了問題,還要幫姑母照看孩子,時不時地挨罵挨打,卻只能把苦往肚子里咽。

有一次,他去茅房時,失手將一盞桐油燈打入糞坑中,刻薄的姑母竟逼他脫掉上衣,下到坑中去撈燈。
農村的舊廁所一般都是一人多深,12歲的文年生還在長個子,更何況,當時正值冬春之交,氣溫比較低。
一身污穢的將軍滿腹委屈地跑回家向母親訴苦,可文瞿氏卻不體諒他,逼迫他回去。
氣還沒消的文年生,回想起姑父姑母拿著尺子打他的畫面,不寒而粟,心里下了一個決定:離家出走!
他獨自一人走了60多里的路抵達縣城內,又離開岳陽去往監(jiān)利,在一個叫八口鎮(zhèn)的鎮(zhèn)子上落了腳。
一位木匠老師傅看他可憐,收留他在店內打雜。
如此過了兩年,鋪子倒閉,他又輾轉洞庭湖區(qū)的華容、南縣等地,什么臟活累活都干過,受盡了生活的磨難。
1926年7月,華容縣城被國民革命軍攻占,文年生看到北伐的士兵受到老百姓們的擁戴,于是有了參軍的想法。

他報名入伍,成了一個新兵蛋子,并參與了攻打漢口等戰(zhàn)役。
可惜,局勢一片大好的大革命,卻因蔣介石背信棄義而面臨崩盤。
北伐戰(zhàn)爭的初衷變了味,成了新舊軍閥的角斗場,這使文年生很不適應。
他不喜歡日復一日的混戰(zhàn),更對“四一二”武裝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捕捉、殺害革命群眾的行為嗤之以鼻。
時值1930年6月,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打進長沙,文年生瞅準時機,與同行伙伴李俊等人投奔紅軍,被編入紅八軍第二大隊三連,成為了一名普通戰(zhàn)士,并于兩個月后加入共產黨。
將軍在反圍剿、長征、八年抗戰(zhàn)與解放戰(zhàn)爭中,擔任的都是軍政主官,參與的戰(zhàn)役名氣都不小。
比方說,長征時期的血戰(zhàn)湘江和智取遵義,抗戰(zhàn)時期的保衛(wèi)黃河以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平津戰(zhàn)役……
這成為了他斬獲三枚一級勛章的資本。

他赤膽忠心,有一種不服輸?shù)膭蓬^,還是一個樂天派。
縱橫沙場二三十年,文年生遇到過很多挫折,但沒有一個把他打趴下的。
中央蘇區(qū)第四次反圍剿時,文年生在石溝圩與敵遭遇,右腿中彈。
由于紅軍醫(yī)院醫(yī)療器械不夠完善,藥品不足,手術是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完成的。
為了不讓醫(yī)務人員為難,將軍主動提出用繩子綁住自己的手腳,把毛巾銜在嘴里。
開刀過程中,他沒叫喊一聲,結束后,他流了一身的汗,毛巾也被咬爛了。
1935年1月,文年生率十一團掩護軍團主力轉移,在貴州省青巖縣與敵3個旅激戰(zhàn)一天一夜,腰部負傷,編入總衛(wèi)生部干部休養(yǎng)連3班。
二戰(zhàn)遵義后,連部跟隨大部隊向遵義進發(fā),傷勢未愈的將軍,提議搞一個進城式,拉著鐘赤兵、李壽軒、姚喆一起,端坐在擔架上,讓四個團排成四列,在口令中踏著正步前行。

懋功會師后,紅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產生了嫌隙,兩支部隊對是否北上存在意見分歧。
在隊伍重新整編后,毛澤東同志帶領右路軍啟程,張國燾派李特領一隊騎兵追趕,企圖把右路軍中原屬于紅四方面軍的第四、第三十軍要回來,過程略微的不愉快。
時任軍團教導營營長的文年生,一直在軍委身旁待命。
當他看到李特出言頂撞首長,還拔出了腰間的手槍時,他也立刻拿起槍準備還擊。
好在經(jīng)過循循善誘,雙方?jīng)]有真的打起來。毛主席對將軍說:“文年生,讓四方面軍的同志回去,我們帶頭走,他們后面來。他們是老鼠鉆牛角,鉆不通會回來的?!?/strong>
而歷史證明了,北上是正確的,文年生協(xié)同教導營,一路護送黨中央,自然是功不可沒的。
抗戰(zhàn)打響后,文年生完成了保衛(wèi)黃河的任務,還在大生產運動中脫穎而出,他帶的部隊,每個戰(zhàn)士手上都布滿血泡,他們成了1938年春到1939年底的生產模范,文年生本人,還獲得了毛澤東同志專門為他題的詞。
題詞這樣寫道:“書贈文年生同志:生產教育二者兼顧。”

自打文年生遠離故土投身革命,他的父母以為,他早已不在人世。
文瞿氏每日以淚洗面,1938年二兒子文和平又被日軍用刺刀刺死于稻田水中,悲憤交加下,她沒能熬下來,撒手人寰。
等到解放戰(zhàn)爭結束,文年生在后勤建設和民兵訓練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有空回鄉(xiāng)時,雙親都已不在,只剩下小弟文慶祥。
兩人喜相逢,暢談了一整晚,把30年間的種種變化一吐為快,將軍不禁感慨,物是人非。
在此之后,將軍分別在1961年和1963年至1964年回過家鄉(xiāng),但是都是例行公事。
他為人正直,廉潔奉公,小弟文慶祥好幾次托他辦事,將軍問道:“你有一個當官的哥哥,人家沒有當官的哥哥又怎么辦?”
1955年,將軍被授中將,榮獲三枚一級勛章。
回顧他的一生,論人品,他令人敬佩,論行軍打仗,旁人評價文年生:“文司令打起仗來勇猛頑強,像下山猛老虎一樣!”
本文由大薈師紅色文化【劉尚悅】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