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錢學森力推的“接班人”,錢老在病床上還念叨著他還在不在,美、英、俄等國家試射洲際導彈花式失敗,唯獨他參與設計的東風-31型導彈成功發(fā)射,他就是院士王永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32年,王永志出生于遼寧昌圖,因為家里窮,他從小便想要做一名農(nóng)學家,想讓所有人都吃飽飯,但那時中國的時局動蕩不安,日軍肆意踐踏我國土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王永志看到衣衫襤褸的難民四處逃亡,聽著各種槍炮轟鳴聲,王永志覺得做農(nóng)學家救不了中國,尤其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他決定改變?nèi)松鷫粝耄?strong>從農(nóng)學家變成為國防效力的有用之才。

1952年,王永志考上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制造專業(yè),之后被派到莫斯科航空學院,因為國家需要,本來學飛機制造專業(yè)的他,后來又改學火箭導彈設計。

1961年,王永志學成回國,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這這個五院是1956年成立的第一個導彈研制機構,院長正是錢學森。

當時的研究院,條件十分艱苦,科研設備陳舊落后,很多實驗儀器都是科研人員自己動手制作的,資料也匱乏,大部分參考資料都需要從國外引進,而且數(shù)量有限。

1964年,為了突破外國封鎖,提升國防能力,年輕的王永志作為總體室總體設計組組長,去酒泉發(fā)射中心,參加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的發(fā)射任務。

而這時,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發(fā)射任務,正好遇到了難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高溫導致推進劑膨脹、導彈射程不夠的問題,當時的很多研究人員的建議是,想盡辦法添加推進劑,而王永志卻有不一樣的想法,他經(jīng)過嚴密計算,提出泄出600公斤酒精的大膽方案。

這個想法一經(jīng)提出,便在團隊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專家對他的提議表示懷疑,畢竟增加燃料是大家普遍認為的解決辦法,而減少燃料的做法太過冒險。

但王永志并沒有因為大家的質疑而氣餒,他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結合導彈飛行的實際情況,繪制了詳細的圖表,他堅信自己的計算是正確的,但沒人愿意相信他,他很著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后他鼓起勇氣找到錢學森,耐心地向錢學森解釋:“錢老,您看,雖然減少了燃料,但是在高溫下,燃料的燃燒效率會提高,而且減少燃料后,火箭的重量變輕了,飛行阻力也會減小,這樣綜合起來,導彈就能達到預定射程。”

錢學森認真聽取分析后,被他的逆向思維說得眼睛都亮了,馬上拍板說要試試。經(jīng)過實踐證明,王永志的方案是正確的。

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導彈事業(yè)走上自主研制道路。

這一事件讓王永志開始嶄露頭角,也是這次之后,錢學森發(fā)現(xiàn)了年輕的王永志,在總體設計方面的過人才華。

在后來的工作中,錢學森將王永志看做自己的得意門生,傾囊相授,并多次在公開場合贊揚王永志的科研能力,錢學森還有意培養(yǎng)王永志作為導彈事業(yè)的接班人。

洲際導彈等重大項目中,錢學森推薦王永志擔任重要職務,在討論第二代戰(zhàn)略導彈總設計師人選時,錢學森說第二代戰(zhàn)略導彈應由第二代人掛帥,推薦王永志擔任總設計師。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研制東風- 31型洲際導彈,王永志成為東風-31型導彈的總設計師之一,而錢學森雖沒有直接參與具體工作,但他為王永志提供了宏觀的技術指導和戰(zhàn)略層面的建議,讓他少走彎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美、英、俄等國家在洲際導彈技術方面雖然領先多年,但他們的試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例如,美國的洲際導彈在升空后不久就發(fā)生了爆炸;俄羅斯也出現(xiàn)導彈偏離預定軌道的情況......

這些失敗案例讓王永志和他的團隊意識到,他們所面臨的任務艱巨而復雜,為了攻克技術難題,王永志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驗證,他們查閱國內(nèi)外大量的資料,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不斷優(yōu)化設計方案,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航天之路。

1999年8月2日,東風-31型導彈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成功,那一刻,整個發(fā)射場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一成功,標志著我國擁有具有戰(zhàn)略威懾力的洲際導彈,打破了西方大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封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提上議程,錢學森又推薦王永志擔任首任載人航天總設計師。當時,錢學森交給王永志的任務是:送中國人進入太空,并籌建空間站。

于是,王永志在接下來的11年時間里,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2003年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后,王永志立即打電話給錢學森匯報:“您給我的任務,我完成了!”

神舟飛船連續(xù)發(fā)射成功后,錢學森得意地對人說:“我推薦的總設計師不錯吧?他年輕時就嶄露頭角,大膽地進行逆向思維,很懂得科學的辯證法,和別人不一樣。”

楊利偉回地球后去看望錢學森,錢老馬上問王永志是否還健在,他心里一直惦記著王永志這個徒弟。王永志和錢學森,他們早已在相處中,結下了深厚的師徒情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錢學森之所以一直念叨著王永志,是因為他在王永志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王永志對航天事業(yè)的熱愛和執(zhí)著,與錢學森如出一轍。

王永志一生致力于我國航天事業(yè),從研制導彈到送衛(wèi)星上天,再到送中國人進入太空,他始終把國家的需要放在首位。2005年,王永志被授予“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稱號,還得了解放軍一級英模獎章。

2010年,有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王永志星”。王永志曾說:“我這一輩子干了三件大事,研制導彈,送衛(wèi)星上天,送航天員進太空。”此后,我國成功發(fā)射了13艘載人飛船,有22名航天員、35人次造訪了浩瀚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