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羊”性是根深蒂固的,無論是宋朝的文治,還是清朝的閉關(guān)鎖國,無一不體現(xiàn)著中國人骨子里的“羊”性。就好比《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新生代國產(chǎn)動畫片,我們可以看到在小羊和灰太狼的多次較量中,勝利每次都屬于羊。在設(shè)定的客觀事實中,極大的渲染著正義感的力量,卻失去了真實性。這便是中國人的自我麻痹意識,以及對我“羊村”地大物博的可憐認(rèn)知。

在《狼圖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狼故事”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機警的作戰(zhàn)、堅強的意志、忘我的忠義、濃厚的親情,還有以畢利格老人為代表的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無一不令讀者震撼。全書把狼性中的熱愛生命與頑強的忍耐力刻畫的栩栩如生。小狼對喜愛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觀察再偷襲,烈日暴曬下,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隱藏身體,家園遷移,小狼一次次寧死不屈的和牛馬車抗?fàn)?。這種灑脫真切的狼性,起碼讓我們從中看清一個事實,那便是狼的“睿智”。中國這個大社會,需要羊,卻不能少了狼。
多難未必興邦,中國人的“羊”性卻造就了中國人“多難興邦”的認(rèn)知,我們首先要了解,格言都是有情緒的,只有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它才是真理?!半y”如果太多,國家又有多少精力致力于祖國建設(shè)?對格言要有清晰的認(rèn)識,譬如“哀兵必勝”,當(dāng)一支軍隊落到被消滅的境地時,哪一個不是“哀兵”?就像楚霸王在烏江悲壯地唱“垓下歌”,就像迦太基對抗羅馬,最后幾乎全民皆兵,可以說是一面哭一面打,還是被羅馬消滅了。“哀兵”不見得就獲勝,“多難”也不見得能興邦,這一切必須要有一個“度”。

《喜羊羊與灰太狼》里,羊村的總部讓我聯(lián)想到了美國的五角大樓。不管設(shè)防多牢固,也終究會被極端的惡勢力破壞。從戊戌變法以來,仁人志士們一直在探索民族落后之因和振興之路。民眾多次提出多難興邦,就像一種搪塞,把現(xiàn)實中的狼想象成像灰太狼那樣不堪,認(rèn)為自己可以很容易的把握住對方的弱點,卻不得不在鴉片戰(zhàn)爭中被西方的“野蠻狼”轉(zhuǎn)型而被迫打開國門。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我們是羊,但是總有一天也會變成文明狼。
狼所具備的危機意識,假使我們設(shè)置一個空間,那種競爭上升到死亡危圈的空間,真的符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真實理念。把“落后就要挨打”甚至“落后就會死亡”的概念運用到自己的國家建設(shè)和民主建設(shè)中,千萬不要在外敵入侵時才有所體現(xiàn)?;姨敲恳淮问『蠖颊f:我一定會回來的。就如日本早在19世紀(jì)末便醞釀著侵略大戲,有過失敗但依舊會回來,最后像偷腥的貓一樣一發(fā)不可收拾,他隨時都會再來,也隨時會給我中華人民帶來痛苦。這不可不防,也不得不防!

如何養(yǎng)浩然之氣,需要年少時的簡單認(rèn)知,成長時的耳濡目染,長大后的深思熟慮,中年時的虛懷若谷,還有老年時的游刃有余,這樣的正氣盈于天地間,在危急時刻便會突顯的淋漓盡致。我們的國家也需要此般一以貫之。
“羊”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掉了骨子里的“狼”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