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維爾德爾內斯峰保護區(qū)

亞當峰

專題

翻開數(shù)以億年的古老故事

世界博覽第三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朝圣者提著燈籠,像一條光鏈從黑暗中蜿蜒而出,這里是斯里蘭卡的生命之源,也是信仰之源。

破曉時分,站在城郊的觀景臺上,看著第一縷陽光灑在斯里蘭卡中央高地連綿的山巒上,薄霧繚繞間,遠處的山脈輪廓若隱若現(xiàn),宛如一頂翡翠王冠,戴在這個印度洋島國的頭頂?!斑@里是斯里蘭卡的生命之源”,身邊的向導指著遠處的山巒,向我介紹著這片土地。

夜色還未褪去,無數(shù)的朝圣者已經提著燈,開始了他們的旅程。很多人凌晨就已經出發(fā),隊伍像一條發(fā)光的長龍在半山腰,蜿蜒向前?!斑@里也是斯里蘭卡的信仰之源”,向導望著這條隊伍向我補充道。

山與水的饋贈

維爾德爾內斯峰保護區(qū)位于斯里蘭卡中央高地的西南部,是以亞當峰為中心的一片熱帶雨林。亞當峰雖然不是斯里蘭卡的最高峰,但它獨特的地質構造和豐富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加之其特殊的宗教和文化意義,使亞當峰成為斯里蘭卡的重要地標。

近距離仰望亞當峰,高大的山體呈現(xiàn)出錐形的輪廓,沿著山路前行,時常能看到陡峭的巖壁和裸露在外的花崗巖,它們是亞當峰的主體結構。在新生代的造山運動時期,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強烈碰撞和俯沖作用,導致了斯里蘭卡島的劇烈隆起。在這個過程中,地下的巖漿上升至地表,冷卻后形成了堅硬的花崗巖巖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殼的抬升作用使得這些巖體逐漸露出地表,形成了這座巍峨的山峰。也正是因為這些堅硬的巖石,在漫長的歷史中保護了山峰沒有被風化作用過多地侵蝕,至今人們看見的依然是它形成時的樣子。不過對于旅行者來說,堅硬的花崗巖并沒有什么看頭,還是“花俏”的變質巖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站在一塊巨大的片麻巖前,巖石上深淺相間的條帶狀構造清晰可見,就像一塊千層蛋糕。這塊“蛋糕”是地球這位廚師用幾億年的時間制作的,地質運動造成的高溫、高壓使它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形和重結晶,最終形成了美麗的花紋。

隨著晨光前行,各式各樣的花紋、斷層和節(jié)理在光影中不斷地變換著色彩,堅硬的巖石在此刻顯得如此婀娜多姿,伸手撫摸似乎都柔軟了幾分,每一層花紋,都在向人們展示著來自大地深處的力量。同樣展示地球力量的還有火山,距今大約600萬年前,斯里蘭卡經歷了一次強烈的火山噴發(fā),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的堆積給周圍帶來了肥沃的土壤和無限的生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亞當峰的花崗巖主體無法儲存太多的水,于是無數(shù)條小溪順著峭壁飛流而下,在山中形成瀑布景觀。

中央高地是斯里蘭卡整座島嶼的集水區(qū)。在雨季,季風帶來的降雨經常會突如其來地籠罩住這片地區(qū),然后又瞬間悄無聲息地離去。亞當峰的花崗巖主體使其無法儲存太多的地下水,于是,雨水便形成了無數(shù)條小溪,它們有些順著峭壁飛流而下,在山峰中形成壯美的瀑布景觀;有些則是順著古老的河道蜿蜒流淌,最終匯集在一起,成為滋養(yǎng)無數(shù)生靈的河流。

亞當峰周圍的熱帶雨林是雨水饋贈的直接受益者,形態(tài)各異的熱帶植物組成了繁茂的叢林景觀:高大的樹木枝繁葉茂,努力地向上生長來搶占頭頂珍貴的陽光;藤蔓在叢林中肆意穿梭,它們或沿著樹干爬向頂端,或從一棵樹牽上另一棵樹,交錯纏繞;苔蘚和地衣附生在巖石和樹干上;而蕨類和蘭科植物的花朵則為這片綠意盎然的世界增添了些許別樣的色彩與魅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山頂處的階梯入口

這片雨林不僅是植物的王國,也是動物的家園。雖然出于環(huán)保和安全考慮,游客不能進入雨林深處,但是在登山的路途中,依然可以從雨林的邊緣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紫臉烏葉猴在樹枝間跳來跳去,這種斯里蘭卡特有的猴子行動迅捷,人們很難看清它們紫黑色的臉,通常只能瞥見幾道殘影在樹冠中一閃而過,之后就會聽到一陣陣嘈雜的叫聲。經常與它們在山谷中和聲的是斯里蘭卡藍鵲,這種鳥身上覆蓋著一層亮麗的藍色羽毛,而頭部和翅尖則是栗色,配上紅色的喙和眼圈,在叢林中格外地顯眼。在亞當峰雨林的一條溪流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被認為早已滅絕的蟾蜍,這種名叫康迪安矮蟾蜍的物種,從1876年后就再也沒有人見過,直到2009年才在這一地區(qū)再次被發(fā)現(xiàn)。也許在這片雨林當中,還隱藏著很多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物種,這道綠色的屏障,保護著它們繁衍生息。

朝圣之路的故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朝圣者沿著階梯前往亞當峰。這座山峰又名圣足山,呈圓錐形,山勢險峻,景色秀麗,人們到達山頂需要步行7公里,共有5200級臺階。

攀登亞當峰的旅程也許算不上輕松,但絕對不會感到寂寞。在山路上行走,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當?shù)厝?,他們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步履雖顯疲憊卻又堅定有力;也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游客,他們被這濃厚的人文氛圍所感染,想要親身感受一番跨越千年的信仰力量;在人群中嬉笑玩耍的孩童,他們或許并不太懂這趟旅途中厚重的意義,但那純真的笑臉卻也為莊重的氛圍增添了幾分活潑與生機;還有步伐緩慢的老人,眼神中透露出的是歷經歲月后的虔誠與淡然,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這份信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進香朝圣的信徒絡繹不絕,每當晴空萬里,維爾德爾內斯峰保護區(qū)內的遠山近壑便可盡收眼底。

從前,朝圣者在攀登時大都提著燈籠,整條隊伍就像一條光鏈從黑暗中蜿蜒而出。不過如今,出于環(huán)保和安全的考慮,大多數(shù)人已將燈籠換成了手機或者手電。道路兩旁,時常會有一些簡易的休息點,小販們會售賣一些特色的飲品與小吃,有散發(fā)著濃郁香氣的熱茶,還有用當?shù)厥巢闹谱鞯男↑c心。

無論是朝圣者還是游客,大都不會只是悶頭自己走路,而是相互幫扶,共同前行。路上時常能發(fā)現(xiàn)一些隱匿的山洞,有些洞中掛著鐘。在很久以前,亞當峰一帶是僧侶們的修行隱居之所。那時,佛教在斯里蘭卡蓬勃發(fā)展,眾多虔誠的僧侶為了尋求更為寧靜且貼近自然的修行環(huán)境,紛紛來到這片山林之中。相傳,曾有一位高僧,在山中靜修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處隱秘的山洞,洞內散發(fā)著奇異的光芒,他走進山洞看到巖壁上有著天然形成的神秘紋路,這些紋路仿若蘊含著某種深奧的佛法教義,自此,這個山洞便成了僧人們的圣地,大家常常聚在此處交流佛法,而那個山洞也在歲月流轉中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盡管如今已難尋其確切蹤跡,但故事卻在民間代代相傳。后來,一些修行的僧侶要么選擇棲身洞中,要么在洞中打造一口大鐘,期望自己像那位高僧一樣在山洞中獲得新的感悟。如今,人們路過之時總會摸一摸洞中的巖壁,敲一下鐘。悠揚的鐘聲在山中回響,為登山之旅增添了幾分神圣與莊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山腳下的大鐘上寫滿了祝福和祈禱的文字。這里的每一個小山頂上都有一座銅鐘,游人到達一個山頂就可以敲一次鐘。

經過幾個小時的攀登終于到達山頂,一座建在平坦巖石之上的寺廟映入眼簾。在寺廟中有一圈金屬圍欄,保護著一個約1.8米長的凹陷大坑,這個坑就像一個巨人的足跡,而這個“足跡”,成了亞當峰無數(shù)傳說的根源。佛教徒堅信,這是釋迦牟尼在此地為外道天神沙曼宣講佛法,引領其皈依佛教時留下的足跡。這足跡象征著佛祖的慈悲與智慧;天主教徒則認為這是亞當從伊甸園逃回人間,降落此山后用單足站立1000年所留下的足跡,承載著人類始祖那神秘而遙遠的過往;印度教將其視作濕婆的足跡,這足跡中蘊含著濕婆的無盡力量;伊斯蘭教也有著自己的見解,認為這是穆罕默德的足跡,代表著先知的神圣臨在……種種傳說讓這個“足跡”充滿了神圣的色彩,于是很多人也將亞當峰稱為“圣足山”。雖然不同信仰的人對“圣足”有著不同的解讀,但信徒們卻很少爭吵或者辯論。人們并沒有因為不同的信仰和解讀而互相敵視,反而在攀登的過程當中相互幫扶,相互交流。此刻,向導的臉上洋溢著驕傲的神情,他轉頭望向我,“這種多元信仰的和諧共處十分罕見,在世界上幾乎找不到另一個地方,能讓不同信仰的人和平地共享同一個圣地”。

朝陽從地平線上升起,金色的光芒將亞當峰籠罩其中,也將不同的人、不同的信仰融合在一起。在山頂休息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的是一位來自科倫坡(斯里蘭卡首都)的老人,這是他的第10次朝圣之旅,“每次登山都讓我感覺離佛陀更近一步”。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身邊是他的孫女,一個10歲的小姑娘,正在用手機為祖父拍照,古老的朝圣之旅,在新一代人的手中也許有了新的詮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朝圣季節(jié)通常在每年的12月中旬至次年的4月中旬,許多游客和僧侶們會在山頂度過一夜,以便在第二天能看到日出。由于每年5—11月是當?shù)?雨季,濕滑的山路使得亞當峰幾乎無法攀登。

掃碼訂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全年訂閱288元

24期包郵到家

每月派送2次

長按掃碼訂閱最新一期雜志

責任編輯 | 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