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天,給大家講一件很有意思和事,請大家判斷一下這對夫妻哪一個人做的是對的?哪一個人的行為是真正的善?

母親給三十歲兒子擦臉

前不久,我在運河邊散步。有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一個孩子,孩子看上去有30歲左右,一看就是發(fā)育有問題的,按照我們的專業(yè)術(shù)語叫精神發(fā)育遲滯或者精神發(fā)育遲緩。他的智商要比一般的孩子低一點,從他的打扮就可以看出來,衣服穿得非常不整潔,眼神動作一看就是有點傻,但不是特別傻,有一點點不正常是看得出來的。

這對夫妻帶著這個傻孩子在運河邊走路,孩子說他要吃東西。他爸爸媽媽說:“我們走完再帶你去吃?!?/p>

孩子說:“不行,我走不動了,我肚子餓?!?/p>

爸爸媽媽說:“你就坐到這里,我們幫你去買點東西,你想吃什么?”

孩子說:“我想吃炒面。”

剛好我們走路的步道旁邊有個面館,他媽媽就給他買了一碗炒面,他在那吃。我一直跟著他們,我就看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這孩子在這吃飯,我就不跟了,我繼續(xù)往前走。

當我走過來的時候,這對夫妻為了一件事情在吵架,為了什么事情在吵架的?這孩子把面吃完了以后,滿臉滿嘴糊的都是湯汁,這個媽媽就找紙要給孩子把嘴擦一下,爸爸就說:“哎,不要給他擦了,不要管他了。”

媽媽就責備爸爸說:“你這個行為不負責任,孩子滿臉滿嘴糊的都是那種湯汁,難看的不得了,為什么不給他擦?”

父親說:“以后讓他自己學會管理自己,提醒一下他就行了。給他說,你的嘴有點臟,你的臉上有湯汁,你把它擦一下?!?/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這個做母親的就親自動手給孩子把臉和嘴擦一下,而父親認為這樣做是不合理的。母親特別生氣,認為這個父親沒愛心,說:“你沒愛心,你對孩子根本沒愛心?!?/p>

父親說:“我跟你的看法不一樣,我覺得應該讓他學會獨立,他都這么大了,我們還一直管他?!?/p>

母親說:“他意識不到呀,他意識不到自己臉上有這種湯汁呀,他要能意識到就,不用我們管了。”

父親說:“你一直管,他就一直意識不到?!?/p>

兩個人吵架吵得不歡而散,媽媽就回去了,不再走路了,父親則帶著孩子繼續(xù)走路。

我很好奇,就問他說:“我是心理醫(yī)生,你這個孩子是不是有一點異常?”

這個做父親的人還挺和氣,他說,我這個孩子有一點不大正常,是阿斯伯格綜合癥。阿斯伯格綜合癥到成年以后,部分孩子有這種心智發(fā)展倒置,就是年齡越大,好像越不懂事了。其實并不是年齡越大越不懂事了,而是我們用同齡人的心智水平在要求他,他的心智發(fā)展和同齡人肯定是距離越來越遠,所以我們就覺得他不成熟,心智好像在倒退,其實不是倒退,是跟不上。

我知道這個孩子是阿斯伯格綜合癥,這對父母各執(zhí)己見。母親說:“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臉上有湯汁,有臟東西,我們應該幫他擦?!备赣H說:“我的原則是不管,讓他自己覺醒?!蹦赣H說:“如果他一直不覺醒,難道我們不管了嗎?”父親說:“如果我們一直管他,他就一直不覺醒。”兩個人都認為自己有道理,那么,誰的行為更正確?誰的行為才是一種善行?

父親主張讓兒子學會獨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家可以判斷,我今天不給大家任何一種答案,但是要把前提搞清楚,這個孩子有阿斯伯格綜合癥,看來不是特別嚴重,比同齡人智商低一點,稍微傻那么一點點,這是一個前提。

另外,這個孩子吃東西以后,他不知道把自己嘴擦一下,把自己臉擦一下,他滿嘴糊的都是湯汁,流得一塌糊涂,好像都要流到衣服上了,他自己卻沒有這個意識。在他沒有這個意識的情況下,是像媽媽幫孩子把嘴擦干凈好?還是像爸爸這樣完全不管好?

爸爸的理由有兩個:第一,你永遠管他,他永遠不會。第二,少管點閑事,把自己管好,不管是誰的事情,都是別人的事情,你都少管,把自己管好就是最大的成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為什么知道他有這個觀點呢?后來我跟他交流。我說:“你當時怎么想的?我想跟你交流交流?!?/p>

他說:“哎呀,人越老越不要操心,越要安靜。你操不完的心,這個世界上不正常的事情太多了,你看不慣的事情太多了,你要操心的話,你有多少顆心?人要活得輕松一點,就是你以外的所有人的心都不要操,除非他們讓你操,如果他們沒讓你操,你別操?!彼J為,你擦掉臉上的東西和不擦沒有區(qū)別。

但是,媽媽說,我們的孩子不正常,我們就應該關(guān)愛他,不然就被別人恥笑,我們眼看著他滿嘴滿臉糊的是這種湯汁而不管,這就是冷漠,這就是沒愛心。所以這個做媽媽的就譴責了她的老公。

各位親愛的朋友,你們覺得誰做的對,誰做的更合理?這個問題還有點小復雜,但是我真的很想聽聽你們的意見,我今天不給大家任何答案了,其實也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站的立場不一樣,用腦方式不一樣,性別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所以就有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做法,請你們把你們的看法寫在評論欄里,我非常好奇,我要把你們的意見一條一條看一下。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簡介

王國榮,心理學家,獨立學者,作家,中國整體心理療法的創(chuàng)立者、中國循證心理療法第一人。曾任心理醫(yī)生雜志社首席學術(shù)顧問,上海博愛醫(yī)院高級心理治療師,是中國國內(nèi)最有實力與天賦的心理學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專著,其中《學生心理問題突破性治療》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nèi)數(shù)百所大學列為館藏圖書,《50 種心理治療與調(diào)適方法》獲中國高等院校出版社聯(lián)盟最受讀者歡迎圖書獎,《人生最重要的 10 種關(guān)系》被中國文化出版社列為心理學大師系列叢書,《與抑郁癥握手言和》榮獲最受讀者歡迎專業(yè)圖書獎。

喜歡本文請點贊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