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發(fā)生在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之間的師生微信私聊,因教授對學生的提問內(nèi)容心生不滿,而將聊天記錄轉(zhuǎn)發(fā)500人課程群,并對該名學生出言諷刺。教授如此小事化大的舉動,導致一件原本無足輕重的小事,成為擁有全國知名度的熱門新聞——“教授公開聊天記錄指責學生嬌生慣養(yǎng)”事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毫無疑問,這件事本應是一件小事,結果卻誘發(fā)一場“茶壺里的風暴”。不難看出,該事件的熱度,源自成功調(diào)動起全民關注度,大家無論貧富貴賤高矮胖瘦,都能對此事發(fā)表一番深有體悟的個人看法。只不過,這次的輿論風向,卻有了幾分讓我看不懂的地方:因為我的立場是認為教授的問題更大而站學生,所以自然不太理解,為什么會有人發(fā)表力挺教授的言論?而且,這股輿論風向的勢力還不小,甚至于我在今日頭條平臺就事件發(fā)表看法,收到的諸多評論里,表態(tài)支持教授言行或者認為學生不懂事的部分,要占上風。我就有了相當?shù)睦Щ螅@到底是為什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考慮到大學生轉(zhuǎn)專業(yè)基本上集中在大一或者大二時期,所以新聞里的涉事學生也就20歲上下。但凡經(jīng)歷了這個年紀的人,都會很清楚,誰的20歲不迷茫?這個年紀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心理發(fā)育遠不如身體那般發(fā)育成熟,你可以將他視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但假若果真將他視為能獨立自主的成年人看待,恐怕又大概率要大失所望。這個年紀,不過是“將頭發(fā)梳成大人模樣”,剛剛開始帶著幾分期待還有幾分忐忑,去嘗試和社會打交道。當然,社會上絕大多數(shù)人,對此也都心知肚明,畢竟,即便年紀更加成熟的大三大四的學生,甚至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也都不過只能拿著微薄的薪資,從實習生做起,在一次次試錯中積累經(jīng)驗,才能成為社會上一名合格的職場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想問下,對該名學生的“錯誤”紛紛譴責的人,有沒有想過,這名學生還不是一名深諳所謂社會規(guī)則的成熟職場人,憑什么要為此無心之失而承受公開示眾的苛責?再說,學校也不是職場,雖然近年來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直在調(diào)侃大學生“清澈而愚蠢”,但大學校園終究是學業(yè)為主業(yè)的地方,我們可以認為高校教育與社會脫節(jié),但這絕不是某個學生造成的錯誤,更不應該由某個學生來承擔這個錯誤所帶來的苛責。而且,學生向教授咨詢學業(yè)方面的問題,符合其學生身份,符合其年紀認知,這有問題嗎?完全沒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于教授的做法,以職場的標準去要求學生,這不是有些不講道理嗎?學校什么時候要對學生適用職場規(guī)則了?退一萬步講,即便大家認為學生應該知道“做人道理”,那這個道理肯定在教學大綱里是沒有的,而且學生不會“生而知之”,如果該教授覺得學生需要懂得這方面的道理,大可以開誠布公在課上向?qū)W生們教授一番,否則,你憑什么以一件你強加的標準,去評判一個對該標準完全沒有概念的學生?“教不嚴,師之惰”,你沒有教,但卻要求學生會,不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失責,卻能信誓旦旦理不直氣也狀的譴責學生,這到底什么神奇的邏輯?我甚至要懷疑其道德水準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年輕人,甚至任何人都會犯錯的,畢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對于很多知錯能改的無心之失,我們作為過來人,更應該理解年輕人的不易,苛責可能是激勵年輕人進步的一種方式,但更可能是挫敗年輕人探知欲的卑劣手段。我們作為職場人,櫛過職場的風沐過職場的雨,有多少人敢說,自己是主動擁抱這種畸形的職場文化,而不是被逼無奈接受。按理說,作為職場人的大家,本更應該為這個學生撐起一把遮風擋雨的傘,但事實卻非如此。羅永浩曾經(jīng)說過:“的眼中,這個世界上沒有女人是不賣的,他們對一個聽到女人不賣的傳聞能理解的上限就是,是不是價格談不攏。”也許,有很多身在泥潭的人,可能會樂見拉更多的人下來,認為只有讓自己一個人的窘迫變成更多人的窘迫,才能讓自己的悲哀變得理所應當。

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