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一個生物狗的科普小園
作者 | Y博
看到篇挺有意思的論文,2月26號發(fā)表在《自然|通訊》,標題是Unused housing in urban China and its carbon emission impact,翻譯過來即“中國城市閑置住房及其碳排放影響”,作者均來自清華。

中國房地產(chǎn)業(yè)近年來遇到挑戰(zhàn)人盡皆知,部分爛尾樓、鬼城也引起過很多關(guān)注。不過爛尾樓、鬼城說的都是未出售的房屋,像爛尾樓是開放商未完成建筑工程,鬼城則是樓修好了,由于沒有市場需求,砸在了開放商手里??杉词箻怯铐樌⒐ぃ孔映鍪劢桓兜絺€人,這房子有被使用嗎?這篇論文就是關(guān)注中國城市 已出售房屋的實際使用率問題 。
房子建好賣了后若是完全沒人用——既沒有自住也沒能出租,顯然是經(jīng)濟學上的資源浪費,如果考慮到還有人住房困難,那更有資源錯配問題。但作者們選了一個很有趣也很獨特的角度: 碳排放 。
無論是修房子還是造好的房子,都會有碳排放,建筑業(yè)也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大戶。作者們就想研究中國城市到底有多少房子被人買了后其實是空著的,這些“浪費型”經(jīng)濟資源配置又帶來多少碳排放。
不光看問題的角度有意思,研究方法也有趣,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深度學習算法,通過 分析網(wǎng)上房屋中介平臺的室內(nèi)照片來分析對應(yīng)的房子到底有沒有人住過 ,范例圖片:

前三個都是無人居住過的房子,第一個毛坯,第二個簡單裝修,比較好說,第三個有家具,可是從房屋到家具都是嶄新,沒有半點煙火氣,也是沒人住過的地(得說裝修得不錯,論文里用well decorated來形容 )。
后兩個有人住過,一個滿是個人物品自不必說,另一個雖然空得很,但能在房子里看出“使用”痕跡。
作者開發(fā)了一個按上述原則看照片的算法,琢磨國內(nèi)56個城市在這個網(wǎng)上房屋中介(好奇是哪個網(wǎng)站的話可以看照片水印,答案:貝殼)2020年10月到21年8月的所有掛牌信息,參考當?shù)刈》靠偭?,就推導出每個城市有多少房子是空置狀態(tài)。
不難想象,一些新修的房子沒人住過很正常,但這篇論文只看01-18年建的房子,即當時 至少建好兩年以上而且是開放商已經(jīng)售出的房子里,多少一直空置 。結(jié)果挺驚人:

56個城市(4個一線,18個二線,34個三線城市)平均空置率17.4%, 也就是01-18年中國城市里修建的居民住宅,有六分之一從來沒住過人 。根據(jù)作者計算,建造、維護運營這些“空房子”貢獻了中國居民住宅這塊碳排放的6.9%。
如果17.4%的空置率還不夠驚人,那么以下數(shù)據(jù)可以為你提供一點參照:這對應(yīng)了9.3億平米的空房子,相當于2020年全年這56座城市居民住宅完工面積的2.93倍,按全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38.6平米算,空房子可容納2419萬人,對應(yīng)56座城市人口的6%。
要注意這是修好后就從來沒住過人的,最極端的01年修的房子算下來可是空了20年了。
開發(fā)商手里的存量房有國家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20年是2.2379億平米。這可是全國的統(tǒng)計,而56座城市就有9.3億平米的空房子,按比例推算到全國,空置房屋幾乎是開放商庫存的8倍。
如果可以減少房屋空置,無疑會提高居民住宅的使用效率,也有助于減少純浪費型的碳排放。
拋開碳排放不談,論文里列出的不同城市空置率也很有趣,有些挺符合“刻板印象”。比如四個一線城市里,北京上海深圳空置率都低于5%,也是所有城市中最低。一線城市的例外是廣州,空置率達14.8%。符合廣州在一線城市里給人最“緩”的印象。
二線城市則是兩級分化,蘇杭、南京天津等地空置率都在10%以下,而成都站穩(wěn)了全國平均17.4%,西安則高達24.6%。同屬二線,東西部差異顯著。
估計很多人也能猜到,三線城市的空置率更高,34個三線城市平均空置率25.3%,其中9個城市更是超出了30%,最高的達43%。這印證了不同城市間的發(fā)展不平衡,頭部城市發(fā)展迅速,即便大量投入建設(shè),仍有資源不夠用的跡象,而那些被甩開身位的二三線城市,干啥都不順,和人家一樣造房子都能造出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空置率。更尷尬的是,即便空置率更高,生活成本普遍更低,這些地方還要面對人才、勞動力被頭部城市虹吸的困擾。
不同類型住宅的空置率比較也挺有意思。偏市郊的房屋空置率更高一些,不過差距沒有我想象中大,只是有一個趨勢。房屋面積越大空置率越高;建成時間越短,空置率越高。

后兩個我認為互相關(guān)聯(lián),隨著經(jīng)濟、已有居住水平提升,新一點的房子本來趨于更大面積。
3-5年的房子空置率46.5% ,如果說這還能說建成時間不久,再等等會通過市場自然調(diào)節(jié)到有住房需求的人手上,那么6-8年30%和9-11年15.8%的空置率很難如此理想化。顯然根本上還是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空置的房屋平均完工時間是6.5年,說實話造好一個房子空個六七年,真挺浪費。
其實這也是論文作者想探討的議題: 中國城市居民住宅的利用效率 。今年1月《自然|城市》(沒想到還有這樣的期刊)上另一篇論文(來自不同研究組)用另一種研究方法也討論了類似內(nèi)容。這篇題為The decreasing housing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cities(中國城市住房利用率下降)的論文發(fā)現(xiàn) 從2010到2020,中國城市的住房利用率從84%下降到了78% (住房利用率,HUE,指實際居住人數(shù)與住房適合容納人數(shù)的比值)。

看不同地區(qū)城市住房利用率從2010(左)到2020(右),幾乎是展示不同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的模板。少數(shù)一線、準一線區(qū)域維持了相對較高的住房利用率,其余地區(qū)則下滑明顯。
這或許是未來中國發(fā)展必須思考的一大話題吧:如何提升投資效率,維持供需平衡。當然,我們也可以換個思考方式:年輕人不必去鶴崗圓買房夢,論文里房屋空置率最高的城市叫Huizhou,房價多少不知,可看地理位置至少不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