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我軍女性人數(shù)有數(shù)十萬之眾。他們中大約有5萬人在副排級以上,符合后來大授銜時的標準???955年全軍大授銜之后,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女軍官都不見了,64萬余名軍官被授銜,結果女性只有4665人被授予軍銜。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見的女兵

不見的女兵

女兵、女軍官之所以會從解放軍中“消失”,是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轉業(yè)或者復員了。

在1953年到1955年之間,我軍對解放軍隊伍進行人員清理,根據數(shù)據統(tǒng)計大概有40萬人之眾,清理對象包括在編制序列以外的托兒所、子弟學校、軍工廠等單位工作的人,負責行政與技術之類非戰(zhàn)斗工作的人等等。

而女兵和女干部就是被清理的重點人群之一。他們中的少部分優(yōu)秀人才被送至學校培養(yǎng)或轉為軍官職務,大部分人都被安排轉業(yè)或復員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1955年1月,國防部對女兵的去留提出了明確要求——除醫(yī)務人員外,作戰(zhàn)部隊女兵“一律不得留用”,省軍區(qū)及后方機關的女兵則轉為工薪制職員。據相關數(shù)據統(tǒng)計,至1955年6月底,超10萬女兵受政策影響脫下了軍裝。也是因此,在1995年大授銜時僅有4665名女性軍官獲授軍銜。

當年政策文件里說將女兵轉業(yè)或復員是因為女性先天生理特點不利于在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中作戰(zhàn),所以政策是“愛護和照顧女同志”的體現(xiàn)。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實際上,里面一些措辭卻令女性十分難以接受——“處理”二字不帶半分人情,仿佛他們僅僅是亟待處理的工具。而因為這些文件都由彭德懷經手、簽字,因此許多人指責彭老總性別歧視??蓪嶋H上,這些政策與蘇聯(lián)當時的軍事理念有著很深的關系,彭老總意識到了不合理,但也無能為力。

孤獨的李貞

孤獨的李貞

新中國成立之初,華夏大地上百廢待興,各項制度亟待完善。而因為社會主義陣營里的老大哥蘇聯(lián)已然有了比較完善的制度體制,中國就開始向蘇聯(lián)“取經”。因此,蘇聯(lián)顧問成了解放軍整編中的一個引領人。盡管彭德懷等將領對政策存疑,但在“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背景下,只能依令執(zhí)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終,紅四方面軍前政治部主任張琴秋,因轉業(yè)地方而錯失大將資格;康克清、鄧穎超等資深革命者也因脫離軍隊系統(tǒng)無緣授銜。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當開始授予少將軍銜時,只有李貞一人站在臺上茫然回望。

中共歷來倡導男女平等,可因政策原因,不少女兵不得不脫離軍隊。但萬幸的是在特殊歷史階段之后,我國開始意識到生搬硬套蘇聯(lián)模式的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0年,許多轉業(yè)女兵重返部隊,1955年大授銜時的遺憾得到了部分圓滿。林月琴(羅榮桓夫人)于1961年補授大校,薛明(賀龍夫人)補授中校。至1988年軍銜制恢復后,中國女將軍數(shù)量顯著增加,如今已形成涵蓋各兵種的女性軍官體系。

1955年女兵授銜者寥寥無幾,是一場遺憾,但也是一次契機——它為后世軍隊性別平等提供了反思的起點。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劉巖.有關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評銜工作的文獻概述[J].當代中國史研究,1995(02):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