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身高只有89厘米,體重也不過29公斤,脆弱得仿佛一碰就碎,因此人們給了她一個溫柔又殘酷的稱號:“瓷娃娃”。
這位名叫胡陸的“瓷娃娃”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她不顧醫(yī)生、家人的極力反對,堅持冒著生命危險,生下了一個女兒。
如今8年過去了,女兒現狀如何?

2016年5月13日,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產房門口,段能凱不停地在外面徘徊。他神情焦慮,右手不停地攥緊又松開,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幾個小時前,醫(yī)生就反復提醒,這次生產對妻子胡陸來說是生死考驗。
胡陸身高僅89厘米,體重不到30公斤,患有“成骨不全癥”,被人稱為“瓷娃娃”。這種病導致她的骨骼脆弱,連咳嗽或輕微碰撞都可能引起骨折。

更糟糕的是,她血型特殊,醫(yī)院配備的備用血液不足,手術風險極高,醫(yī)生勸阻過多次,但胡陸還是執(zhí)意生下這個孩子。
孩子出生后體重只有2斤多,立刻被送進保溫箱搶救治療,醫(yī)生告知段能凱,孩子的腦部缺氧很嚴重,可能會影響到今后的發(fā)育。

夫妻倆原以為最大的考驗已經過去了,沒想到孩子的出生,只是另一個考驗的開始。
轉眼8年過去了,胡陸的女兒段欣榮現在走路仍然搖搖晃晃,行動遲緩,即使每天堅持康復治療,她依舊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行走自如。
胡陸每天推著輪椅陪女兒霏霏做康復訓練,這條路,他們已經走了整整6年多。

霏霏每次訓練都非常積極配合,雖然她的雙腿力量薄弱,走起路來搖晃得厲害,但性格開朗。
霏霏最喜歡的事情是上口才課,口才班上的老師對霏霏評價很高,認為這個孩子頭腦靈活,表達清晰,未來一定有出息。
胡陸常對人說,既然霏霏身體受限,那么思維能力一定要跟上,這樣未來才能獨立生活,不至于像她一樣,一輩子都要依賴別人照顧。
霏霏雖然一直進行康復訓練,但情況改善并不明顯。

很多網友看了胡陸一家上傳到網上的視頻,都在質疑:“霏霏是不是遺傳了母親的病?為什么8歲了還不能正常走路?”
胡陸面對網絡的質疑從未回避,每次都很認真地解釋,女兒并沒有遺傳她的成骨不全癥,但出生時長時間的腦缺氧,確實影響了孩子肢體的協(xié)調和平衡能力。
她坦承,孩子現在只能靠不斷康復訓練來改善情況。

段能凱的父母曾經極力反對兒子娶胡陸,甚至以死相逼,段母說:“你們倆的身體情況注定了不能生育,就算生下來,這個孩子也難以正常長大,以后反而給你們增加負擔?!?/strong>
段父也勸他找個健康的妻子,這樣將來不用負擔過重,還能有人照顧自己。
但段能凱當時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認定胡陸是自己的終身伴侶,堅持結婚。
后來兩人真的有了孩子,段能凱的父母盡管接受了孫女,但對霏霏的健康問題始終耿耿于懷。

胡陸從小身體殘疾無法上學,依靠父母教認字,長大后通過電商自食其力,在生意最紅火時,她每個月的收入高達8000元。她第一次結婚時嫁給了一位身體健全的男人,但婚姻僅維持三年就結束了。
原因很簡單:胡陸生活無法自理,前夫一開始還能耐心照顧,但時間久了,逐漸感到壓力巨大,最終提出離婚。
胡陸第一次婚姻的失敗,也讓很多人質疑,她這種情況究竟適不適合結婚,更不要說生孩子。
后來胡陸認識了現在的丈夫段能凱。他和胡陸一樣殘疾,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痹,左腿肌肉萎縮,走路需要拐杖。

兩個人相識于殘疾人交友網站,通過聊天產生感情。
段能凱表示,自己雖然殘疾,但能夠照顧胡陸。他們婚后一起做電商,還開通了直播,通過直播帶貨謀生。

段能凱承包了家中所有的家務,每天幫胡陸洗頭、梳頭,照顧她生活起居。這讓胡陸非常感動,她多次在視頻里表示,自己遇到段能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
盡管夫妻倆感情好,但胡陸始終希望能生個孩子來陪伴自己和丈夫的晚年生活。段能凱雖然嘴上說不要孩子,但內心也渴望有一個健康的后代繼承家業(yè)。

2015年年底,胡陸意外懷孕,夫妻倆興奮不已,但喜悅很快被醫(yī)生的警告沖淡。
醫(yī)生提醒胡陸,她的病史、身高、血液稀缺情況,都可能造成生產時的大量風險,甚至可能會要她的命。
但胡陸卻十分堅定,認為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機會,必須生下孩子。她還特意去北京醫(yī)院做基因檢查,確認孩子沒有遺傳到“瓷娃娃”的基因,才更堅定了生育的決心。

盡管醫(yī)療風險極高,胡陸還是堅持到懷孕7個月,最終剖腹產下女兒霏霏。
這次生產震驚了醫(yī)療界,被稱為醫(yī)學奇跡,胡陸也成為全國首個成功生育的“瓷娃娃”母親。
生產后母女平安,胡陸的故事迅速引發(fā)媒體關注,各種爭議隨之而來。

很多人批評胡陸夫婦自私,認為夫妻倆不顧孩子將來的健康狀況,執(zhí)意生下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
霏霏的現狀再次引發(fā)爭議。
雖然醫(yī)學診斷霏霏并未患成骨不全癥,但由于出生時長時間窒息,導致她行動不便,運動功能發(fā)育遲緩。
許多網友因此質疑胡陸一家撒謊,認為他們只是為了掩蓋真實情況。

一些網友更直接說:“夫妻倆自私自利,只考慮養(yǎng)老問題,沒有考慮到孩子將來的生活質量,現在苦的是孩子。”
但胡陸夫婦卻始終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回應質疑。
胡陸經常在網上分享霏霏積極向上的視頻,展示孩子的進步,并希望得到大眾理解。
段能凱也在采訪時說:“我們不能決定孩子的身體條件,但可以決定怎么陪伴她成長,讓她過得更快樂一點?!?/strong>這種態(tài)度逐漸贏得部分網友的理解和同情。

對于很多中老年讀者而言,這個故事所引發(fā)的爭議并不僅僅是道德倫理問題,更觸及到大家現實生活中對養(yǎng)老的擔憂。
“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一直存在于人們心中,但像胡陸夫婦這樣情況特殊的人群,引發(fā)了更多對未來養(yǎng)老的擔憂與討論。
一些網友指出,“養(yǎng)兒防老”雖是傳統(tǒng)觀念,但也必須考慮孩子的未來,不能僅為滿足自己的愿望而生育。

胡陸和丈夫的行為,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兩極的看法。
一些人認為他們夫妻二人勇敢堅強,樂觀面對生活困境,值得稱贊;也有人批評他們的選擇給孩子帶來了不必要的痛苦,認為應該理性對待生育問題。
但現實中,霏霏依然艱難地成長著,8歲的她雖然行動受限,卻從未表現出沮喪,她總是積極地面對每一天,渴望有一天能帶著父母去北京旅游。

在這個特殊的家庭里,胡陸夫妻與女兒霏霏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意義。
每一次爭議,每一次網絡熱議,都沒能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對他們而言,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事,至于別人的評價,或許早就變得無關緊要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