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讀者吳女士問:我常常加班到深夜,回家要經(jīng)過一條很黑的小路,特別害怕。聽說唱歌能壯膽,但我一張嘴反而更膽怯。害怕時,唱歌到底管不管用?是聲音越大越好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汕頭市愛家心理研究所高級督導(dǎo)馬健文答:美國著名心理學(xué)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一個經(jīng)典的心理問題:你看到一只熊,跑開了,是因為你害怕所以跑開了,還是因為你跑開了所以才害怕?后來,他通過實驗給出答案:看到熊,身體出于本能做出逃跑的反應(yīng),然后大腦給出“害怕”的判斷。這就是著名的“外周情緒理論”:人通過行為表達情緒的同時,又能獲得相應(yīng)的情緒感受。也就是說,行為可以對心理產(chǎn)生影響,比如常微笑可以讓人快樂;而越是表現(xiàn)得恐懼,人就越會真的感到害怕。
在害怕或焦慮時,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唱歌壯膽,這是“外周情緒理論”在起作用。唱歌能給人愉悅感,尤其是唱積極的歌曲能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心跳、呼吸減慢,恐懼感下降,使自己平靜下來。但若到了恐懼的級別,人們往往會產(chǎn)生想要逃跑的沖動,甚至做出逃跑的動作,這會讓人更加害怕。此時就需要大聲地喊出來或唱出來,聲音越大,就越容易相信自己真的不害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了走夜路,人們還可能會經(jīng)歷其他焦慮或恐懼的環(huán)境,比如演講前或在擁擠的環(huán)境里,此時越想逃避這些場合,就越會帶給自己恐懼情緒。所以,焦慮或恐懼時,不要想象會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而應(yīng)做出與逃跑相反的姿態(tài),比如昂首挺胸、大聲鼓勵自己、放慢腳步、均勻呼吸等。
文章來源:汕頭市愛家心理研究所
聯(lián)系電話:0754-88368363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