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個中國醫(yī)學團隊,研究出了一種非常牛逼的癌癥治療方法,發(fā)表在醫(yī)學和生理學的國際頂級刊物《細胞》(Cell)上,然后《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也做了報導。

他們先是在得了肝癌的猴子身上實驗,猴子的癌細胞被殺死,腫瘤消失了。
然后在20例“難治性癌癥”患者身上實驗,其中包括肝癌、卵巢癌、宮頸癌、肺癌、食管癌、直腸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等。
結果顯示,20位患者,有1位完全緩解(腫瘤完全消失),6位部分緩解(腫瘤顯著縮?。?,11位病情穩(wěn)定(腫瘤未再發(fā)展)。
也就是說有18位達到“疾病控制”效果,疾病控制率高達90%,且沒有發(fā)現(xiàn)嚴重副作用。

不知道你看了后,是什么感覺?
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太厲害了吧!這應該是轟動全球的大新聞?。?/p>
但是非常奇怪,我在微博上搜了一下,文章刊出已經(jīng)兩個月了,但是只有個位數(shù)的貼文提到,而且這些貼文幾乎都沒有互動。
閱讀、轉發(fā)和評論唯一稍微多一點的,是這條貼文(我也是看了這條才去查的,感謝博主@紐太普同學)

我又在百度搜了一下,用的是這個研究的領銜者之一“趙永祥”的名字加上刊物名“細胞”作為雙關鍵詞,也只搜到6條相關的報道。同樣的關鍵詞,谷歌稍微好一點,但是也只有9條。
唯一多一點的是微信公眾號,有將近四十篇。但是大部分閱讀量也不高。最高的是“奇點網(wǎng)”的,有5萬多閱讀;排第二和第三的“CACA前沿”和“生物世界”都是1萬出頭;剩下的都不到1萬閱讀,絕大部分在1千以下。

雖然奇點網(wǎng)的5萬多閱讀,也可以算一篇小爆款了。但是,這樣的新聞啊,人類有望攻克癌癥??!微博沒有十個熱搜,公眾號沒有一百個“十萬加”,我們的朋友圈和微信群沒有被刷屏,都對不起這么重大的突破好吧!
我不由得想,難道是我理解錯了?論文講的或許并不是這個意思?
為了避免可能的誤讀風險,我特地上Cell Press找到了論文的原文,找AI問了一下。分別用了DeepSeek、元寶、豆包和kimi。各個的回答都差不多,就是我所理解的意思。
我把DeepSeek的回答貼在下面,供參考:


但是,盡管如此,我還想到一個可能性:有沒有可能這篇文章涉及到造假呢?或許這種方法本身沒有這么厲害,但是研究團隊偽造數(shù)據(jù)?
說實話,在跟醫(yī)學和生理學相關的領域,騙子還是挺多的。有些研究剛開始也驚天動地,“搞出個大新聞”,后來發(fā)現(xiàn)是造假。例如韓國的黃禹錫,日本的小保方晴子,美國的伊麗莎白·霍姆斯,中國的韓春雨等等。
這有沒有可能又是一個韓春雨或者小保方晴子事件?
當然,我肯定是沒有這個能力來分辨。我的第一反應是想起我和華大基因的尹燁老師在同一個群,于是發(fā)到群里艾特了他,問他這個是不是靠譜??上У氖?,尹燁老師可能正忙,或者是信息太多未注意到,截止到我寫作本文時,尚未得到他的回復。
于是我還是求助于AI,問了DeepSeek和元寶。兩個的回答都很長,我就不全部貼出來了。只貼出正反兩方面的分析吧:

正面支持,截自DeepSeek的回答:

質疑意見,截自元寶的回答:

總體而言,DeepSeek和元寶的結論是:“本文尚未表現(xiàn)出明顯造假特征”“當前證據(jù)不支持造假指控”。
然后我又問了DeepSeek一個問題:如果從一個最嚴格的立場對該論文進行質疑,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
DeepSeek給出了如下的回答。這一點,如果該論文的研究團隊,或者醫(yī)學與生理學界對此問題關注的研究者看到的話,希望可作為參考,共同把這個研究推向更加科學、嚴謹、可信的程度。

最后我想說兩點感想:
1.這個研究如果得到可信驗證和廣泛應用,那應該是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吧?
我并不是專業(yè)人士,無法準確評估其價值與真?zhèn)?。只能說我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感覺:我覺得這東西非常有價值,而且我相信它是靠譜的。
DeepSeek的判斷是:“該研究具有中等偏高的諾貝爾獎潛力”,具體而言,短期(5-10年)內有30%-40%的可能性獲得諾貝爾獎,長期(10-20年)有60%-70%的可能性。
不過,這種級別的巨大貢獻,其意義其實已經(jīng)不是一個諾貝爾獎能夠涵蓋的。如果真的能夠“可信驗證”和“廣泛應用”,那研究團隊毫無疑問,堪與發(fā)現(xiàn)青霉素的弗萊明躋身于同一行列的偉大醫(yī)學家之列。
2.醫(yī)學正在不斷取得如此重大的進展,未來是不是一切疾病都能夠被治愈?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eepMind創(chuàng)始人、AI界的超級大牛戴密斯·哈薩比斯曾說:“未來十年,AI 有潛力攻克所有疾病。”
這句話雖然出自這么權威的人之口,但是依然讓人將信將疑。因為我們真的不敢如此樂觀。
不過,在攻克癌癥的征程上,中國的科研團隊這次提出的這個方法,雖然與AI關系不大,卻為“未來十年攻克所有疾病”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明與示范。
如果說連對人類公認的“絕癥”癌癥的治療,都能取得如此重大的進展,那么對其他疾病的治療,我們也完全可以期待同樣樂觀甚至更樂觀的結果。
一個無可懷疑的事實是:人類對疾病的治療,在這個時代的確在突飛猛進。未來十年,我們一定會聽到一個有一個好消息。今天的我們看起來很難治的病,或許十年之內,就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所以,拜托你,一定要健健康康地活著,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PS:這篇論文的作者名錄和通訊方式如下。

我盡量把他們的名字都用中文翻譯出來,其中能夠在網(wǎng)上方便找到并確認的,我都確認了。但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可能中文根據(jù)英文音譯過來時有錯誤,我未能在網(wǎng)上找到,所以未能糾正,也請這些老師們原諒:
Liping Zhong(鐘莉娉), Lu Gan(甘露), Bing Wang(王冰), Tao Wu(吳濤), Fei Yao(姚菲), Wenlin Gong(龔文林), Hongmei Peng(彭紅梅), Zhiming Deng(鄧志明), Guoyou Xiao(肖國有), Xiyu Liu(劉喜玉), Jintong Na(那金童), Desong Xia(夏德松), Xianjun Yu(于先軍), Zhikun Zhang(張智坤), Bangde Xiang(向邦德), Yu Huo(火昱), Dan Yan(嚴丹), Zhixin Dong(董志新), Fang Fang(方芳), Yun Ma(馬云), Guanqiao Jin(金觀橋), Danke Su(蘇丹可), Xiuli Liu(劉秀利), Qiang Li(李強), Hai Liao(廖海), Chao Tang(唐超), Jian He(何?。? Zhiping Tang(唐志平), Shilai Zhang(張駛來), Bingqing Qiu(邱冰清), Zhi Yang(楊智), Lihui Yang(楊利輝), Ziqin Chen(陳自勤), Mengsi Zeng(曾夢思), Ronghua Feng(馮榮華), Jiege Jiao(焦杰鴿), Yuan Liao(廖源), Tinghua Wang(王廷華), Liangliang Wu(吳亮亮), Zhengcheng Mi(米正成), Ziqun Liu(劉自群), Si Shi(施思), Kun Zhang(張坤), Wei Shi(石瑋), Yongxiang Zhao(趙永祥)
他們的工作單位是(豆包翻譯,如有錯誤請見諒):
廣西醫(yī)科大學生物靶向診療國際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脊柱外科
常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科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核醫(yī)學科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胰腺外科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肝膽外科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病理科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放射科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科
廣西醫(yī)科大學基礎護理教學與研究辦公室
元丹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
我之所以把名字和單位貼出來,是為了表示我個人對他們的崇敬和感謝。
另外,我把通訊方式貼出來,供有需要的朋友與他們交流:
鐘莉娉老師:
zhongliping@gxmu.edu.cn,
張坤老師:
zhang1986kun@#edu.cn,
石瑋老師:
shiwei1001@csco.org.cn,
趙永祥老師:
zhaoyongxiang@gxmu.edu.cn
我在群里發(fā)布這個消息的時候,就有群友想要聯(lián)系研究團隊,因為他有親友正需要這個方法救命。
我不知道這種方法在臨床上廣泛應用需要多長時間,但是我想對那些已經(jīng)罹患癌癥的朋友說,希望就在前方,如果有可能,你一定要再堅持一下。
另外,我也不知道研究團隊是否還需要更多的實驗患者,以及癌癥患者是否可以主動申請參與實驗。但是也許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發(fā)郵件咨詢一下。萬一老師們需要呢?萬一用得上呢?
---end---
附參考資料:
(奇點網(wǎng))
(CACA前沿)
(生物世界)
相關論文信 息:
Cell研究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12.010
Nature新聞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0126-y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