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往往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與期望,而“剩男/女”這一標簽,便是這種壓力與期望交織下產(chǎn)生的一種社會偏見。它不僅是對個人婚姻狀態(tài)的一種簡單歸類,更是深層次社會觀念、文化傳統(tǒng)和個體價值認知的集中體現(xiàn)。那剩男剩女的標準是什么?
01,從婚姻角度來看
一直在思考剩男剩女是以什么為標準的呢?其實很簡單,剩男剩女主要是按婚否來算的。而依據(jù)中國婦聯(lián)發(fā)起《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diào)查報告》顯示我國平均結(jié)婚年齡為26歲,男性比女性高2.3歲。

一個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假設(shè)男性Y,女性X,于是
(Y+X)÷2=26;
Y-X=2.3
于是:Y=27.15,X=24.85
(一夫一妻制就是這么好計算)

簡單的說:男性27歲附近、女性25歲附近是結(jié)婚的主流。而越過這個年齡的,就屬于廣義上的剩了。所以給25歲以上沒出嫁的人貼上剩女標簽,也算是有部分道理的,同樣,你喊27歲以上男的剩男,也可以。
不過你們放心,以我等為代表的博士群體正在努力給大家拉高這個標準!

02,從戀愛角度來看
當然,其實按照婚姻算,不太合理,畢竟還有很多是戀愛中人嘛。所以,嚴格意義上,剩男剩女,其實是單身未婚越過主流結(jié)婚年齡的人。
那單身這個就有意思了,因為單身這個詞啊,應(yīng)該不是一個法律意義上的詞匯吧,法律上叫做未婚。

戀愛太多樣化了:有單戀,有三角戀,有多角戀。

有實體戀,還有云戀愛(俗稱網(wǎng)戀?)。

有本地戀,有異地戀(比如君在通州我在昌平)

有異性戀,有同性戀(至少中國目前不允許同性戀結(jié)婚吧)。如果牛逼點,還可以搞個金剛啥的。

所以,談一個,就不算剩了。(但是家長認不認那就倆說了,沒本本怎么談)
03,貼標簽——符號化
前段時間聽羅輯思維(我發(fā)現(xiàn)我思維固化了,很少接觸新生事物,包括用手機來聽音樂之外的內(nèi)容)有一期是說地域歧視的問題,提到了簡單的貼標簽行為,其實一個進化選擇,簡化的過程(當然,是否真的是進化選擇,還是值得商榷的)
鄭也夫先生寫的《信任論》。其中有一個小章節(jié),他講了一個原理。 他說啊,其實任何生物包括人類,在進化的一個漫長而殘酷的戰(zhàn)場當中,他只要想生存,他必須有一個本能。就是把這個世界簡化掉。
就比如棋分為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圍棋,其實還有五子棋,飛行棋,將棋,軍棋,跳跳棋等等。而圍棋的數(shù)量級就是很龐大,所以阿爾法狗才那么牛。而簡單地說,這就是棋。

這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
所以一個生物在進化過程當中,他一定是要想出一種簡化機制。這種簡化機制對于我們?nèi)藖碚f,其實就是把世界完全的符號化。比如說我們?nèi)私?jīng)常會說,叫千種紅百種綠萬種灰。你僅僅說出一個紅字,實際上別人并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種顏色。
就像這個色譜一樣,紅色簡直不要太多樣。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當前情況下,女性25歲以上,男性27歲以上,單身未婚 ,在婚戀市場被稱為“剩”是一種簡單的標簽化過程!社會是有巨大慣性的,而且有時候,這種標簽是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的。尤其是禮貌性的方式,比如羅振宇舉了個例子:
恰恰是那些不太熟悉的人,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甚至是比較禮貌的方式給你的壓力,那才是刻骨的地域仇視。比如說,你說,別人問你說哪兒人啊,你說河南人,別人說,哦,河南,河南,挺好挺好挺好。實際上你已經(jīng)分明的感受到那種惡意的存在。
別人聚在一起聊到家庭問題的時候,知道你是single,然后來句:單身貴族好啊。
其實,這種禮貌性的話,有時啊……
最后,改變婚戀觀,需要長期的時間,不僅是個人的問題,還要克服社會的看法。

中國結(jié)婚率已經(jīng)持續(xù)下降,離婚率在上升,也是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多少也算是部分好事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