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本質是故事、技術、作者表達、社會文化的動態(tài)融合。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以商業(yè)成功為目標、兼具文化表達與技術突破的動畫電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官媒不停地為這部電影創(chuàng)新紀錄吶喊時,當網友要幫它沖榜,甚至要再刷一遍時,感覺這事有點怪怪的……

當初觀影的好感在漸漸變弱。

以下是個人的一點感受,可能不太好聽。或者非常不好聽,不過君子和而不同嘛,歡迎友善交流——

當票房播報精確到"每秒13萬票房進賬",這種數字“誘惑”已超越電影藝術本身。

維基百科特意標注"單一市場票房",恰似給裸奔者披上皇帝的新衣 ; 網友揭露:"凌晨三點影院滿座,全是公司包場沖KPI"

2017年《戰(zhàn)狼2》56.8億票房時,我們喊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2025年《哪吒2》140億時,我們刷著"老外看傻了"的營銷號視頻。這種周期性發(fā)作的票房癲狂,本質是"文明自卑"與"強國幻覺"的雙相情感障礙。

片方將"剔骨還父"的悲壯改編成"合家歡結局",這種文化閹割術堪比給《哈姆雷特》加Happy Ending。我們摧毀了哪吒的反叛精神,卻造出了票房的弗蘭肯斯坦。更荒誕的是,當外媒追問"中國神話為何總要打榜"時,我們只能用"文化輸出"的遮羞布掩面。

真正的文化自信,需要靠票房軍備競賽來證明嗎?

當我們在刷票房時,到底在捍衛(wèi)什么?

被資本收割的民族自豪感,還能剩下幾分真心?

一部電影的成功,何以讓14億人陷入集體焦慮?當《哪吒2》的票房火箭在2025年升空時,或許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票房注水劑,而是能直面藝術本質的勇氣。

否則,那個當初其實很好看的電影,最后的口碑反倒成了大家最討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