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在廣袤的美食宇宙中

各類食物豐富多彩

色香味俱全的有之

其貌不揚(yáng)的亦有之

食物名字也各具特性

有的優(yōu)美動人、寓意豐富

有的則稀奇古怪

甚至乍一聽上去與美食毫不相關(guān)

你聽過哪些名字奇怪的美食?

雞屎藤餅:在腥臭和真香之間切換自如

雞屎藤餅:在腥臭和真香之間切換自如

在餅界,直白簡單的名字較為常見,既有燒餅、煎餅、蒸餅等以烹飪方式命名的;也有南瓜餅、豆沙餅、紅糖餅、麻醬餅等以食材命名的;但像雞屎藤餅這樣簡單粗暴又大膽的名字,還是少見。

當(dāng)一種餅和“雞屎”有關(guān),這還能好吃嗎?很難說!因為雞屎藤餅和雞屎屬實沒啥關(guān)系。可以這樣理解,雞屎藤餅并非“雞屎和藤餅”,而是“雞屎藤做的餅”。

其實,雞屎藤是一種植物,為“雞矢藤”屬,由于將其折斷或揉碎后,能聞到腥臭的氣息,彷如雞屎味兒,因而被稱為雞屎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雞屎藤的臭氣,就是它的“防護(hù)技能”,

防止被動物啃食。

雞屎藤喜愛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但也耐寒、耐旱、耐貧瘠,多生于山地、丘陵、曠野、灌木林中、河邊、小溪邊等地,既可用作藥材,也能作為食材。而地處亞熱帶的廣東江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雞屎藤的生長

每到農(nóng)歷三月三上巳節(jié)及清明節(jié),江門地區(qū)便有吃雞屎藤餅的習(xí)俗。雞屎藤餅以雞屎藤和糯米為主要原料,熟的雞屎藤餅為墨綠色,甚至發(fā)黑,但吃起來卻是甜的,伴有獨特的清香,與雞屎藤“本藤”可謂大不相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制作雞屎藤餅可將雞屎藤葉子與粘米加水磨成漿,混合糯米粉與糖煮成熟漿后,

再加入糯米粉和淀粉,揉成粉團(tuán),

以模型定型后上鍋蒸熟才可。

圖源:江門日報視頻截圖

除了江門,雞屎藤在氣溫高、降水多、光照充足的廣東梅州,也頗受歡迎。在這里,雞屎藤不僅用于制作小吃,還可炒菜、煲湯;廣西北海還有制作雞屎藤籺糖水的飲食習(xí)慣;到了海南,雞屎藤甚至是糖水中的經(jīng)典之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雞屎藤糖水

狗澆尿油餅:大俗即大雅

狗澆尿油餅:大俗即大雅

廣東有雞屎藤餅,青海也有一種名字奇怪的餅——狗澆尿油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算是南北呼應(yīng)了。

“狗澆尿”在青??芍^家喻戶曉,它是用菜籽油煎成的薄餅,外表金黃酥脆,內(nèi)里香軟可口。其通常以白面為主要食材,制作時可分為“半死面”和“死面”兩種,餅中加香豆粉、花椒粉、食鹽等調(diào)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狗澆尿”這個名字其實與制作方式有關(guān)

2010年參加上海世博會時,

狗澆尿油餅因名字不夠文雅

而改為“青海甘藍(lán)餅

但對于當(dāng)?shù)厝硕裕?/p>

還是“狗澆尿”更為熟悉、親切。

由于烙制“狗澆尿”時,要沿著鍋邊,盤旋著慢慢澆油且不斷轉(zhuǎn)餅,待翻面后重復(fù)澆油,這一操作令人不禁想到狗撒尿,因而將其戲稱為“狗澆尿”。此外,這個名字也可以引發(fā)食客的好奇心。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山脈縱橫、湖泊眾多,既有廣闊高原,又有富庶河谷,且日照時間長,適宜小麥、青稞的生長,因此當(dāng)?shù)厝耸秤妹媸扯?。而油餅既能延長保存時間,又能增加熱量,吃起來油而不膩,還便于攜帶,因此頗受歡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落日時的青海大柴旦翡翠湖

老鼠粄:粄粄粄不是飯飯飯

老鼠粄:粄粄粄不是飯飯飯

前文提到,廣東梅州也有吃雞屎藤餅的習(xí)俗,除了雞屎藤餅,在梅州大埔縣還有另一種名字奇特的食物——老鼠粄(bǎn)。

“粄”是客家方言,客家人通常稱米漿或米粉制成的為“粄”,也就是說,老鼠粄其實是“老鼠米制品”并不是“老鼠飯”。實際上,這和老鼠也沒什么關(guān)系,不過是因為它的兩端尖尖,形似老鼠尾巴,因而稱為老鼠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鼠粄后來改名為珍珠粄,

但當(dāng)?shù)厝烁?xí)慣“老鼠粄”的叫法。

制作老鼠粄需將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漿,瀝干水分并取一部分在加開水中煮熟,再與未煮的部分揉成團(tuán)。到這一步,便是成“鼠”的關(guān)鍵時刻,需要用到特制神器——“千孔粄擦”。

把粄擦置于開水鍋上,將粄團(tuán)壓在粄擦上來回摩擦,擦出2寸左右的粄條,直接落入鍋中,待煮熟上浮即可撈出,干拌、炒制亦或者吃湯粉皆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也有做法是瀝干水分后磨成粉

再加開水反復(fù)揉成團(tuán)后再擦粄條。

圖源:央視網(wǎng) [地理·中國]視頻截圖

這一做法,與山西的漏魚兒有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客家人可以算是我國千年前的早期移民,由于歷史上的戰(zhàn)亂原因,很多中原漢民逐漸南下進(jìn)入贛、閩、粵地區(qū),他們保留著原有的飲食習(xí)俗,又與當(dāng)?shù)氐臍夂颦h(huán)境、人文文化相適應(yīng),形成了如今的飲食文化。

驢打滾:“塵土飛揚(yáng)”的一生

驢打滾:“塵土飛揚(yáng)”的一生

離開了名字中帶“屎”和“尿”的美食,下面我們進(jìn)入驢打滾“黃土彌漫”的世界。北方人或許對驢打滾更熟悉一些,特別是北京、天津、河北以及東北地區(qū)

驢打滾也稱豆面糕、豆面卷子,是將黃米面蒸熟,裹著紅糖水或紅豆沙餡卷成卷兒,在炒好的黃豆面中翻滾。因形似“驢在黃土中翻滾”,因而也稱為驢打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做好的驢打滾香甜軟糯,

但甜而不膩,豆香十足,值得細(xì)細(xì)品味。

黃米面也稱為糜(méi)子面、黍子面,

多種植于山西、河北、內(nèi)蒙古、陜西、

甘肅、寧夏以及東北地區(qū)。

現(xiàn)如今,很多地方制作驢打滾常用糯米面

關(guān)于驢打滾的來源,一種說法認(rèn)為其源于滿洲,緣起于承德,因清朝時八旗子弟愛吃,因而傳到了北京;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其源于現(xiàn)今的北京市昌平區(qū)上口村

相傳,東漢時期名將馬武曾在上口村帶兵作戰(zhàn),因條件艱苦,士兵們體力消耗大,但每日只有黃米面蒸饃使得很多人食欲不振。馬武將軍看見毛驢在地上打滾兒,沾滿黃土的樣子受到啟發(fā),便讓伙夫在黃米面里卷入紅豆餡兒,并滾上黃豆粉,從而改善伙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為北京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豌豆黃、紅豆糕、驢打滾、艾窩窩、蕓豆卷。

雖然驢打滾時塵土飛揚(yáng),但它本身卻是快樂的。以驢打滾來形容食物,或許也是借此表達(dá)對這種小吃的喜愛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蛤蟆吐蜜:不會吐蜜的“蛤蟆”不是好燒餅

蛤蟆吐蜜,也是北京和天津兩地的傳統(tǒng)小吃。乍一看,這名字有點唬人,特別是看不了蛤蟆的人,簡直要退避三舍了。但它其實就是大家熟悉的豆餡燒餅。不過,這可不是一般的豆餡燒餅,沒點絕技,哪敢自封稱號。

蛤蟆吐蜜的絕技便在于自然“吐蜜”。燒餅制作時,里面要放足量的豆餡兒,烤制期間,豆餡兒受熱膨脹,將燒餅邊緣撐開一道口子,豆餡兒流出,乍一看,微微開口的燒餅好似一只蹲著的蛤蟆,流出的豆餡兒便是它吐出的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了“吐蜜”,蛤蟆吐蜜制作時也有很多細(xì)節(jié)。

例如:和面要加老酵面;

皮薄餡大,皮餡兒最好三七分;

燒餅的側(cè)面要裹滿芝麻;

烤熟的餅依然雪白……

老酵面也稱面肥、面引子,

是指前一天做面食時專門留一塊兒發(fā)好的面團(tuán),

等其發(fā)酵,

第二天把它與溫水?dāng)噭蚝蠓旁谝龅拿媸持校?/p>

用于發(fā)酵。

使用老酵面發(fā)面通常還需加入食用堿面用以中和。

圖源:天津廣播電視臺視頻截圖

烤好的蛤蟆吐蜜外皮香酥,帶著獨有的面香,豆餡兒綿密,搭配芝麻,滿口生香。

不止蛤蟆吐蜜和驢打滾,京津兩地還有很多相似的美食。兩地的地理位置相近、氣候相似、交通便利、人口流動等因素造就了“同”,但相同的飲食到了各地有了新的改變,因而形成了如今既有共通,又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蛋清羊尾:一口入魂的“羊尾”

在浙江臺州臨海市,還有一款“黑暗料理”——蛋清羊尾。蛋清配羊尾,這味道屬實難以想象,但根據(jù)前文經(jīng)驗,大概可以知道,這道菜和羊尾沒關(guān)系。

確實如此,蛋清羊尾是用蛋清和豆沙制作的美食,因成品口感蓬松、綿軟,形似羊尾故得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將蛋清打發(fā)至筷子可以立而不倒的程度,

撒入淀粉并混合,

夾入提前準(zhǔn)備好的豆沙丸子,

裹滿蛋清后下鍋,炸至淺黃色后撈出,

撒少量白糖即可。

蛋清羊尾十分考驗制作者的技藝,一方面要手動打發(fā)蛋清且一氣呵成,而后快速裹豆沙球,另一方面還要控制油溫,過高過低都易失敗。

在東北,也有一道相似做法的菜——雪衣豆沙,也叫雪綿豆沙。不同于蛋清羊尾,炸過的雪衣豆沙外表依然潔白如雪,口感更為綿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制作雪衣豆沙時,豆沙丸子需先蘸淀粉,

再裹入手動打發(fā)的蛋清糊中。

包腳布:有那味兒了,有那煎餅味兒了

相比于其他不易想象的食物,“包腳布”實在太貼近生活了,一說到包腳布,畫面感便來了,但請停止你的想象,畢竟此“布”非彼布

包腳布是上海早餐的“老成員”之一,與山東雜糧煎餅有諸多相似之處。它是以雜糧面漿攤開在爐火上干烤,打上雞蛋,還要抹甜面醬和辣醬,再撒點蔥花、香菜和榨菜,放上剛出鍋的靈魂油條,卷成“鉛筆盒”便成了。包腳布吃起來餅皮稍脆有韌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由于其顏色、外形與生活中的包腳布相似,

因而被稱為“包腳布”。

包腳布并非裹腳布,

而是在還沒有針織機(jī)的時候,

由于用布縫制的襪子穿著不適,

為了方便,人們就直接用布將腳包起來。

“包腳布”的來歷或可追溯到北方的煎餅果子。早期,外來勞動力到上海做工,也帶來了當(dāng)?shù)氐氖澄?。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接受并習(xí)慣。加之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便于農(nóng)作物生長,這也為包括包腳布在內(nèi)的一眾美食的“留存”提供了“物質(zhì)保障”。

一些食物的名字雖然看上去令人匪夷所思

但也從另一方面呈現(xiàn)了

當(dāng)?shù)氐牡乩盹L(fēng)貌、歷史文化等

下面這些食物名字

你能說出它們來自哪里嗎?

蒼蠅頭、襪底酥、油炸鬼

棺材板兒、炒傀儡、貓耳朵

老鴰(gu?。┤?/p>

(在一些方言中讀作lǎo wā s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