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在明亡清興這段動蕩的歷史時期,涌現(xiàn)出了眾多堅守氣節(jié)的忠貞之士。尤其是在清軍入關(guān)之后,不少心懷故國之人仍堅持“反清復明”而多年不輟。在小說《于七的軍師》中,筆者就嘗試對這些忠貞之士進行刻畫描寫。開篇即先從南明著名忠臣張煌言切入,然后由其派往山東聯(lián)絡的密使趙守忠引出即墨黃培、萊陽董樵、棲霞于七等膠東相關(guān)人物。
小說雖然不能等同于真實歷史,但在真實歷史中可以找到原型。不算民間野史傳說,即便查詢清代官方史料,也能管窺一斑。接下來要介紹這位歷史人物,就連續(xù)多年為“反清復明”而奔走,并曾到過膠東半島,最終客死于“膠州大竹山”。

這位歷史人物的名字叫作吳祖錫,字佩遠,江南蘇州府吳江縣人。其相關(guān)事跡,在《清史稿?遺逸》(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中有記載。
其原文曰:
吳祖錫,字佩遠,吳江人。崇禎壬午副貢。時中原大亂,料京師必危,預謀勤王。欲身任浙西,以浙東屬之許都,約未定而變作,故鎮(zhèn)臣陳洪范隨王師下江南,與有舊,自言其降出於不得已,而以奇策告祖錫,立出遺產(chǎn)四萬金畀之。已而薙發(fā)令下,遽委之去,改名鉏,字稽田。從陳子龍、徐孚遠謀恢復。偵事杭州,為仇家縛送江寧,羈系獄中,復髡而縱之。魯王授職方郎中,桂王亦官之如魯,仍往來吳、越間。
副將馮源淮駐軍嘉興,乃與結(jié)納,冀有所為。其部屬董某司诇察,馮耳目也,亦故與厚善。比孚遠歸自海外,有所謀,密館之。事稍聞於馮,馮遣董詣問,祖錫遽前握其手曰:“徐公在此,若欲見之乎?”董驚曰:“徐公果在此,顧肯令我見耶?”即引見,董叩頭泣下,道其鄉(xiāng)慕,矢不相負。因以譌言報馮,而陰遣弋船衛(wèi)孚遠浮海去。
海師入江,祖錫實導之,且連歲在金陵,隱為之助。乃復遭刊章,事解,志不稍挫。將詣滇南,而先之鄖陽。時鄖陽十三營,尚保殘寨,乃勸出師撓楚以救滇。顧十三營已疲敝,不能用其策也。
桂王既入緬甸,思追從,道阻不得達。復返吳。游中州,更由秦入楚,卒無所遇??滴跫何矗?a class="keyword-search" >膠州大竹山,郁郁靡所騁。會懷宗忌日,慟哭嘔血死,遺命藁葬山中,年六十有二。距明亡已三十有五年矣。
從上述記載來看,吳祖錫自崇禎末年起就投身“扶持明室”的事業(yè)中。甲申之變后,他散盡家財、變換名字、四處奔走,先后隸屬魯王(監(jiān)國)、桂王(永歷皇帝)麾下。
而根據(jù)“海師入江,祖錫實導之,且連歲在金陵,隱為之助”這段描述推斷,在鄭成功、張煌言發(fā)動“南京之役”過程中,吳祖錫也起到了不小的輔助作用。南京之役失利后,江南閩浙形勢急轉(zhuǎn)直下。在此情況下,吳祖錫準備遠赴云南追隨永歷皇帝,中途路過川鄂交界時,還專門聯(lián)絡了同樣堅持反清復明的“夔東十三家”,可惜未有結(jié)果。

永歷皇帝逃入緬甸之后,吳祖錫無奈之下返回故鄉(xiāng),后來又選擇北上,輾轉(zhuǎn)河南、陜西等地。至康熙己未(十八年,1679年)時,他來到山東萊州府膠州的大竹山客居。在郁郁寡歡之下,至崇禎皇帝忌日到來之際,他慟哭嘔血而亡,時年六十二歲。當時距離甲申之變(1644年),已過三十五年。(注:大竹山疑為大珠山,該山最早亦有“大朱山”的寫法,朱和珠,隱約能讓人聯(lián)想到朱明王朝,吳祖錫客居于此,可能也有此原因。至于他北上的緣由,《清史稿》雖然沒有明說,但想必是為了聯(lián)絡反清復明的潛在盟友。)
吳祖錫的情況,應當并非個例。當年從江南北上山東聯(lián)絡反清復明的人士,多半還有更多。但出于清廷統(tǒng)治下的禁忌,相應原始資料傳世較少,殊為可惜。(本文作者:隋翔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