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小編帶大家了解了青龍鎮(zhèn)港從起源到崛起的歷史(“比之杭州”的上海地區(qū)航運中心:青龍鎮(zhèn)港的崛起),本期我們從檔案史料的角度介紹青龍鎮(zhèn)港從鼎盛至沒落的歷史和其中的緣由。

今人繪制的青龍鎮(zhèn)港口和社會風貌圖
宋紹興元年(1131年),青龍鎮(zhèn)開始設有市舶務。市舶務的設置,促進了青龍鎮(zhèn)港進行海內外貿易的進一步發(fā)展,鞏固了在江南一帶的海外貿易地位,是青龍鎮(zhèn)港作為海上絲路重要港口的標志之一,也是青龍鎮(zhèn)港達到了鼎盛時期的重要體現(xiàn)??呻S著海岸線的東移,上海地區(qū)的港口自南宋中期以后,逐步向??诜较蜻w移,青龍鎮(zhèn)港的盛況也不復從前。又因吳淞江淤塞嚴重,海舶無法駛入青龍鎮(zhèn)港,到元至元年間(1279—1340年)“無復海商之往來矣”,青龍市舶務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而被撤廢,青龍鎮(zhèn)港也逐漸走向衰落。青龍鎮(zhèn)港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航道淤淺、日益遠離海口和航運工具的變化所致。

宋朝市舶機構設置情況
第一個原因,航道淤淺日益嚴重。吳淞江和青龍江都是潮汐河流,不可避免會有泥沙沉積,尤其是作為干流的吳淞江,整條河道比較彎曲,宋人形容其“有五匯四十二彎”。所謂“五匯”是指安亭、白鶴、盤龍、河沙、顧會浦5條大支流與吳淞江的匯合之處,“四十二彎”是指吳淞江河道“九里為一彎,一彎低一尺”的彎頭多、河流逐彎降低的狀況。明代歸有光也說過,“古江蟠屈如龍形”。河流彎曲一多,流速必然緩慢,淤泥容易下沉,致使河床日漸淤淺,河道不斷變窄。

清光緒刊《青浦縣志》中對吳淞江的介紹
除此自然因素外,尚有人為的影響。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時,松江守臣以“江上風濤,漕運多敗官舟”為由,筑松江長堤,界于江湖(太湖)之間,堤東則江,堤西則湖,橫截江流五六十里。此舉雖然遏制住了風浪,達到了保護漕運的目的,但卻阻滯了太湖清水徑流下駛,水勢大減,吳淞江從此失去了洶涌澎湃之勢。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吳淞江上游又興建了一座長橋挽路,更加減弱了江流的勢頭。這兩項工程造成太湖湖水常溢而不泄。更有人趁機霸占吳淞江水道,或栽植蘆葦,或圍成魚池,或圍成田地,以致水流更加不暢。泥沙沉淀,日積月累,愈來愈嚴重。當時有人對淤積的泥沙作了個統(tǒng)計,記錄在清同治刊《上??h志》中,“潮之來也,渾入而清出,計一潮之淀,厚及一箸,一日兩潮,厚幾一錢,一歲三百六十日,厚三百六十錢,二尺余矣”。從北宋慶歷年間起,吳淞江入??诘膶挾葷u漸減為5里、3里,到元末已不足1里了。前后200余年間,吳淞江入??诘膶挾?,竟減少了五分之四。這種狀況還波及到吳淞江的支流,青龍江、顧會浦也經常淤塞,嚴重影響了船舶航行,再加上太湖地區(qū)也常鬧水災,治水之舉記載甚多。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歷史上眾多達官名人曾參與到治理吳淞江,不乏有大家熟知的范仲淹、葉清臣、任仁發(fā)、海瑞等
據(jù)史載:僅從宋寶元元年(1038年)至宋宣和元年(1119年)近80年的時間里,對吳淞江及其支流青龍江、顧會浦、安亭江、白鶴江等即進行過11次較大的整治與疏浚,較小的治理更是年年不斷,時有裁彎取直及改鑿新河道之舉,相對改善了航道的淤塞狀況,但始終未能根治。南宋依然迭有浚河之舉,但長期依靠大批人力和財力來保持河道通暢,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于是尋找條件好的航道就成為解決航道淤淺的上策,尋找新的航道就必然會有新的港口出現(xiàn)。
第二個原因,因海岸東移,港口喪失了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條件。原來青龍鎮(zhèn)的位置正處在吳淞江的入???。這個地理優(yōu)勢是青龍鎮(zhèn)港興旺發(fā)達的重要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陸地不斷向東推進,尤其是自唐以來歷代建筑海塘,更人為地加快了陸地的伸展速度。
使兩港的位置逐漸發(fā)生了變化。至宋乾道八年(1172年)修筑里護塘之后,海岸線已伸展到川沙、南匯、奉城一線,華亭縣城青龍鎮(zhèn)與海口已相距日遠。作為海港,無論從航運或貨物中轉的角度來看,都以接近??谔帪樽罴盐恢?。我國位于河口的沿海港口,多發(fā)生過因陸地向海擴展而導致港口向??谖灰频默F(xiàn)象。因而這也是河口海港帶有共性的規(guī)律。

唐宋時期青龍鎮(zhèn)地理位置圖

今青龍鎮(zhèn)地理位置圖
第三個原因,南宋時進出青龍港的商船日漸增多,其中也有部分外貿船,由于這些海船的船型較大、吃水深,在航道日淺的情況下,不僅華亭港難以容納吃水深的大海船,就連青龍鎮(zhèn)港也逐漸不能適應大型海船進港和靠泊了。

復原的宋代海船
上述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海岸線東移,從而導致自南宋中期以后,上海地區(qū)港口的位置向??谵D移。黃姚、江灣兩地一度成為海船停泊的場所。上海鎮(zhèn)則在南宋末年至元朝前期成為上海地區(qū)主要貿易口岸。到了元朝中后期以及明朝的前期,上海地區(qū)的主要外貿口岸又轉移到劉家港。直到明中期上海港重新崛起而成為上海地區(qū)的最主要的貿易港口。在這長達300年左右的時間里,主要貿易口岸的位置一直游移不定。這是古代上海港的的一個顯著特點。
古老的青龍鎮(zhèn)在元代時仍保持著相當?shù)姆睒s,一方面不少宋代遺老隱居此鎮(zhèn),讀書談經,漫游江海,憑吊古跡,成為人文薈萃之地。

青龍鎮(zhèn)學創(chuàng)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是上海地區(qū)最早的鎮(zhèn)學,也是青龍鎮(zhèn)上的最高學府,圖為青龍鎮(zhèn)學布局示意圖
另一方面港口的通航條件也因元時吳淞江進行過幾次疏浚工程而有所改善,仍時有海船出入港口。直至元末,吳淞江下游淤塞更加厲害,同時元末農民大起義時,張士誠率起義軍渡江攻占平江(今蘇州)后,駐守華亭的元朝元帥王以敬,通于張士誠,據(jù)城嘩變,縱火焚掠,攜帶搶劫的財物經顧會浦北奔青龍鎮(zhèn),在青龍鎮(zhèn)更是恣意破壞。隨后元軍追至,劫掠更甚。經過這次洗劫之后,華亭損失嚴重,而青龍鎮(zhèn)更是如清光緒刊《青浦縣志》記載的那般,“自宋及明,兵燹頻仍,勝概十不存一。市舶之區(qū)徙于太倉,遂鞠茂草,潮淤水涸,民業(yè)漸衰”。從此,青龍鎮(zhèn)港一蹶不振,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清光緒刊《青浦縣志》中記載青龍鎮(zhèn)由盛轉衰的情景
本文整理自《上海港史(古、近代部分)》《絲路名鎮(zhèn)古青龍》《上海之源——從崧澤、福泉山到青龍鎮(zhèn)》等館藏資料
資料:青浦檔案
編輯:呂斌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fā)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fā)布平臺,如您認為發(fā)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