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倩倩,廖紅,李敏,等.基于博物館展陳空間的沉浸式戲劇策劃與實施[J].今日科苑,2024(11):83-91

本文探討了基于博物館展陳空間的沉浸式戲劇策劃與實施,強調其作為一種新型藝術形式,在重塑博物館物理空間、展覽展示及公眾對話交流模式方面的獨特價值。文章首先界定了基于博物館展陳空間的沉浸式戲劇的概念,即在博物館特定展陳空間內,通過戲劇表演形式深度融合展陳環(huán)境與戲劇情節(jié),生動直觀地呈現展品背后的故事、歷史背景或文化內涵,使觀眾獲得全方位、多感官的展教體驗。

文章進一步分析了基于博物館展陳空間的沉浸式戲劇的特征,主要包括靈活的場景和故事設計、高度的互動性與參與性、以及多元化的藝術體驗。這些特征共同拓展了博物館的展覽教育形式,增強了觀眾的觀展興趣,并提升了展覽的美育價值。

在開發(fā)實施流程方面,文章詳細闡述了選題策劃、劇本撰寫、場景設計、演員遴選及演出總結等關鍵環(huán)節(jié)。以中國科技館創(chuàng)編的沉浸式游園劇《文明的燭火》為例,文章深入剖析了這些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操作。在選題策劃階段,策劃團隊深入挖掘博物館藏品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結合現代觀眾的審美趣味與互動需求,精心構思了一個既能凸顯博物館特色,又能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深度體驗的戲劇主題。該主題以古今中外相結合的敘事視野,依托展陳空間的敘事線索,弘揚“求真”科學精神的敘事主題,構建了一個跨時空、跨文化的敘事框架。在劇本撰寫階段,團隊根據選題策劃的成果,撰寫了符合敘事框架和觀眾需求的劇本。場景設計方面,團隊充分利用博物館的展陳空間,結合劇情需要,設計了多個具有強烈沉浸感的場景。演員遴選方面,團隊注重選拔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和表演能力的演員,通過專業(yè)的培訓和排練,使演員能夠準確地把握角色特點,生動地演繹出劇情中的故事情節(jié)。演出總結環(huán)節(jié)是確保項目持續(xù)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的關鍵步驟。文章指出,通過收集觀眾反饋、分析參與數據、評估技術效果與文化傳播成效等方式,可以全面審視項目的成功之處與待改進之處。這些總結經驗不僅為未來類似項目的策劃與實施提供了寶貴參考,也為博物館展陳空間的活化利用與文化傳承探索了更多可能性。最后,文章從內容編創(chuàng)、運營管理、人才培養(yǎng)、跨界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未來發(fā)展建議。建議強調挖掘和利用博物館的獨特資源,打造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獨特性的作品;同時注重運營,提升沉浸式觀感;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儲備;以及積極尋求跨界合作,共同推動博物館沉浸式戲劇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基于博物館展陳空間的沉浸式戲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在博物館展覽教育和文化傳承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觀眾需求的不斷變化,這種新型藝術形式將擁有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本篇為全文摘編版,論文全文請于中國知網下載。

《今日科苑》投稿地址:modsci.cnais.org.cn

郵發(fā)代號:18-267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編輯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復興路3號

電話:010-6857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