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火鍋店涮著海帶芽、夾起一片鴨血時,可能永遠想不到,這些食材或許是上一位顧客吃剩的“循環(huán)菜”,而煮湯的調味粉早已過期結塊,盛茶的壺和洗拖把的桶可能用的是同一個。
最近,湖北經視的記者在小龍坎火鍋漢川門店拍到了讓人反胃的一幕:顧客沒吃完的牛奶鴨血、海帶芽被服務員直接端回后廚,冷藏后重新裝盤賣給下一桌。

更離譜的是,后廚里洗拖把、抹布、茶壺、漏勺全用同一組鐵桶,水臟了也不換,哪個桶空著就用哪個;過期結塊的調味粉被店員硬掰開,兌水熬成“高湯”端上桌,搖身一變,再次成為高端食材,偽裝者的胡歌怕也沒有這個能耐吧。
這家店的操作,完美詮釋了什么叫“一條龍糊弄”——從剩菜回收到工具混用,再到過期調料,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在挑戰(zhàn)消費者的忍耐底線。而這樣的行為,竟然“每天都在發(fā)生”。
罰輕了?不,是罰少了!
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因為“發(fā)酵三天”的雞肉被掛牌督辦時,還有人覺得“小題大做”,但看看小龍坎的騷操作,我只能說:罰得還不夠狠!
一個連鎖品牌,如果連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做不到,這牌子留著干嘛?當“害人許可證”嗎?小龍坎這次被曝光的回收剩菜,根本不是第一次。餐飲界商人們循環(huán)“口水油”,發(fā)芽土豆,餐具大腸桿菌超標,每次都是道歉、整改、再犯。

就像網(wǎng)友說的:“這是把315當年度打卡任務呢?”
更可怕的是,這種“循環(huán)菜”根本不是個別現(xiàn)象,想想看,連小龍坎這種有800家門店的“大品牌”都敢明目張膽回收剩菜,那些街邊小店呢?那些外賣后廚呢?過期的調料、發(fā)霉的食材、混用的工具,恐怕早就是行業(yè)潛規(guī)則。
商人的底線?不,是“無底洞”
以前覺得楊銘宇黃燜雞用“發(fā)酵三天”的雞肉夠惡心了,沒想到小龍坎更絕——直接把上桌的剩菜端回去再賣,
記者拍到的一幕堪稱魔幻:顧客剛放下筷子,服務員就熟練地把剩菜收走,倒進后廚冷藏柜。甚至理直氣壯:“別人不吃的可以再賣??!”

更讓人頭皮發(fā)麻的是清潔桶——拖完地的臟水,順手就洗茶壺;倒完食物殘渣的桶,轉身又涮漏勺。這哪是火鍋店?簡直是“細菌培養(yǎng)實驗室”
商人逐利不稀奇,但為了省那點剩菜錢、清潔劑錢,連做人的底線都不要了。用網(wǎng)友的話說:“他們不是在開店,是在給消費者下毒!”。
而這種無底線操作,恰恰暴露了品牌的僥幸心理:反正吃不死人,罰點錢又能繼續(xù)賺。
糟糕的不是行業(yè),是品牌和人
總有人說“外賣行業(yè)亂”“奶茶店臟”,但蜜雪冰城和這次的小龍坎事件告訴我們:問題從來不在行業(yè),而在品牌和人心。
蜜雪冰城號稱“10元奶茶之光”,結果被曝用隔夜水果、招蒼蠅的原料,連店員都說“我自己都不敢喝”。小龍坎嘴上喊著“嚴格管理”,實際把門店甩給老員工,一出事就甩鍋:“平時交給他們管的,我也很失望!”。

這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根本就是縱容作惡。
品牌的“加盟模式”更是遮羞布,小龍坎全國近千家店有多少加盟店,總部只收錢不監(jiān)管,出事了就說“個別門店行為”。

可消費者認的是你小龍坎的招牌,管你直營還是加盟?就像網(wǎng)友怒罵的:“你賣的是火鍋,還是‘鍋’害人的機會?”
最后
從黃燜雞米飯到小龍坎,從奶茶到火鍋,食品安全問題就像打地鼠——冒頭一個,錘一個,但根子上的漏洞始終沒補上。
消費者要的不是事后道歉,而是事前監(jiān)管;,而是吃進嘴里的每一口都放心。
如果品牌只顧擴張撈錢,監(jiān)管部門只搞“315專項行動”,那“循環(huán)菜”的鬧劇,恐怕還會無限循環(huán)。
民以食為天,誰把這個天捅破窟窿下著‘毒’,讓顧客吃循環(huán)菜,就是把顧客當垃圾桶,這些人良心何安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