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這回算是撞上了“硬釘子”。
3月11日,商務部等有關部門正式約談沃爾瑪,原因很簡單:
沃爾瑪妄圖把美方加征的關稅成本,強行轉嫁給中國供應商。
這招一出,直接引爆了中國供應鏈的不滿,也讓中方坐不住了。中方的態(tài)度很明確——想搞單方面霸凌?沒門!

1,沃爾瑪的如意算盤:甩鍋中國供應商
拜特朗普政府所賜,額外關稅抬高了進口商品成本,沃爾瑪自然不愿自己吃虧??伤植桓野堰@部分成本加到美國消費者頭上,怕失去市場競爭力。
于是,它決定耍個“巧招”——強迫中國供應商降價,變相讓中國企業(yè)為美國的關稅政策買單。
這是什么邏輯?
“美國政府給你上了稅,你中國企業(yè)自己想辦法扛著吧!”
沃爾瑪擺明了是想空手套白狼,問題是,中國供應商可不是“冤大頭”,這筆賬怎么算,都不該由中國企業(yè)和中國消費者來買單。

2,霸王條款?中國供應商沒那么好欺負!
沃爾瑪這一手,看似能短期穩(wěn)住利潤,實則風險巨大。
合同呢?供應鏈規(guī)則呢?
商業(yè)合同講的是公平交易,沃爾瑪現(xiàn)在搞“臨時加條款”,讓供應商無條件降價,完全違背市場交易秩序。
供應商憑啥給你兜底?
供應商也有生產成本,原材料、人工、運輸哪個不漲?沃爾瑪一句話就讓人降價,這不是耍無賴嗎?
真的降價,估計沃爾瑪損失更大。
供應商真要被壓得沒利潤了,直接退出,供應鏈斷裂,受傷最重的還是沃爾瑪自己。
供應商不是沃爾瑪的“血包”,更不會任人宰割。
3. 中國商務部“約談”釋放強烈信號:別以為中國市場和中國人好欺負
沃爾瑪這一手,玩得確實惡心,但它忘了最關鍵一點——
中國市場不是你能隨便撒野的地方。
第一,政府正式約談,警告意味明顯
商務部出手,意味著事情已經上升到了監(jiān)管層面。約談只是第一步,如果沃爾瑪執(zhí)意如此,接下來的動作,可能就不止是“談談”這么簡單了。
第二,中國市場不會慣著外企耍流氓
過去H&M、耐克等品牌,觸碰了中國底線,市場反應是什么?
消費者用腳投票,供應商轉向別的客戶,最終企業(yè)自己吞下苦果。
沃爾瑪如果以為自己“無可替代”,那未免太自負了。

第三,供應鏈反制,外企自己先疼
沃爾瑪壓供應商,中國供應鏈不是沒有別的選擇。如今國內消費市場蓬勃發(fā)展,很多企業(yè)已經開始轉向東南亞、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
如果沃爾瑪真敢一意孤行,供應鏈隨時可以重新洗牌,最終受傷的,還是它自己。
要跟中方玩硬的,沃爾瑪恐怕玩不贏
沃爾瑪這一手,算是把自己往死胡同里逼。
中國供應商不會答應,供應鏈可能直接“翻臉”。
中國政府態(tài)度明確,不會讓外企隨便搞事。
供應鏈有調整能力,最終難受的,還是沃爾瑪。
如果沃爾瑪聰明,應該盡快調整策略,而不是繼續(xù)想著欺壓供應商。
中國企業(yè),不是它能隨便拿捏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