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應該是我國改革開放史上值得銘記的日子。國務院正式批準,由香港招商局投資開發(fā),在深圳寶安縣蛇口建立工業(yè)區(qū),具體由香港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袁庚負責。

7月,袁庚正式帶著一批人,進駐到了蛇口。此時的蛇口,一片荒蕪,極度蕭條,一點生機都沒有。袁庚帶著人,點燃了第一響開山炮,而這也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起跑點。
此時的袁庚,內心是無比忐忑的。因為,這個工業(yè)區(qū)到底應該怎么搞,中央沒有政策,沒給資金,甚至沒有給國家計劃,此時的袁庚什么都不知道,是迷茫的。
但他的內心又是充滿激情的。早年他在香港鬧革命的時候,那里到處破敗不堪??稍谌ツ辏賮硐愀劭疾鞎r候,眼前景象簡直讓他驚呆了,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哪還是過去的香港呢?

可僅僅是隔了一道深圳河,兩岸的差別太大了。深圳這邊,一片貧瘠荒涼,家家戶戶可以用窮得叮當想來形容。香港能發(fā)展起來,創(chuàng)造驚人的財富,那深圳這邊為何不行,香港能做到的,深圳也能做到。
正是這個想法,推動著他專門跑到國務院,向李先念、谷牧等同志匯報了,建立一批與交通航運有關的工業(yè)、企業(yè)的構想,地點就選在蛇口,說行不行都需要嘗試一下。
沒想到,李先念聽后連聲說好,鼓勵他大膽去闖,原先他只計劃在蛇口要一塊地,李先念大筆一揮,直接給了他214平方公里的地方。

實際上,袁庚的忐忑,不只是擔心到底怎么搞的問題。更令他難過的是,就連招商局,包括上級國務院交通部都有人勸他別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誰都知道,現在的體制機制,決定了他今天的一切都是瞎折騰,甚至有人警告說:"到頭來,你們會在蛇口人財兩空,雞飛蛋打的!"
事實上,袁庚在蛇口起步時,形勢遠比人財兩空還要嚴峻。外商對深圳包括蛇口不了解,雖然投資的興趣很大,但都持觀望的態(tài)度,不敢輕易出手。

所以,袁庚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革體制。他此前參觀過外國幾家大的企業(yè),發(fā)現他們的企業(yè)比我們的企業(yè)發(fā)展得好,是因為我國存在著政企不分、企業(yè)變成政府有關部門附屬物的嚴重弊端,無論是發(fā)展理論,還是管理模式、發(fā)展模式沒有主動性,都在等靠要,如果再這樣下去,發(fā)展是沒有出路的。
于是,袁庚突破條條框框的限制,率先進行政府機構改革,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黨、政、企分工的管理體制,一切按客觀經濟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是效益為先,走開了大膽嘗試的路子。
解決了政策制度的問題,接下來就要解決人才的問題。蛇口要想發(fā)展,沒有人才是不行的。可是,蛇口初期調來的干部,都是從交通部調來的。

可是,這些干部無論是文化水平,還是國際視野,或者是經濟專業(yè)度,都無從談起。甚至在與外國公司接觸的時候,頻頻鬧出笑話,有的問:英國人說英語,美國人說什么語。甚至有些干部還問:英國的建橋大學,就是學建橋梁的大學嗎?
如果這些同志來建蛇口,那將來是要阻礙發(fā)展的。袁庚專門向國務院報告,蛇口要從全國各地招聘人才。不久后,一批清華、北大、同濟等大學的本科生、研究生,包括外國的留學生,陸陸續(xù)續(xù)來到了蛇口,走上了不同的崗位,蛇口的辦事效率、辦公速度瞬間提升,為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袁庚排除萬難,改革監(jiān)督體制、工資體制、住房體制……在蛇口,再也沒有旱澇保收的鐵飯碗。

可以說,袁庚率先在全國各個領域吃起了“螃蟹”,當然,各種各樣的議論和壓力,也壓到他的頭上,有人罵他,有人告他,甚至有人威脅他……
但袁庚都挺了過來,幾年之后,"蛇口模式"、"蛇口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袁庚這個名字,也記錄在了中國改革的史冊中。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