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鄉(xiāng)村振興的版圖上,河南省濮陽縣的西辛莊村正以石破天驚的姿態(tài)改寫歷史。

這個曾經"種地不收糧,熬鹽度饑荒"的鹽堿灘,如今竟敢掛牌"村級市",要讓農民過上超越城市的生活。

讓我們揭開這個傳奇村莊蛻變的密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1991年的西辛莊,是寫在河南省貧困檔案里的典型:

全村600多口人擠在鹽堿灘上,依靠“刮鹽土、熬土鹽”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

村民李大爺回憶:"那時候家家戶戶熬土鹽,手指頭常年泡得脫皮,換來的錢卻買不起一雙膠鞋。"

命運的轉折始于村支書李連成劃時代的決定。

1991年,李連成將自家價值3萬元的蔬菜大棚無償贈給貧困戶。

這個帶著體溫的舉動,點燃了全村人的希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用三年時間建成豫北最大的蔬菜基地,人均年收入暴漲7倍,完成從赤貧到小康的驚人跨越。

當周邊村莊跟風種菜時,西辛莊人已悄然轉型。

1996年,全村集資建起第一座造紙廠,兩年創(chuàng)利200萬。

如今,這里矗立著20多家現代化企業(yè):

電光源產業(yè)集群:占據豫北60%市場份額,產品遠銷歐美八國;

智慧農業(yè)種植園:5000畝高標準智慧農田畝產增收40%;

特種裝備設備制造:特種車輛如垃圾車、灑水車等生產線年產值突破5億。

更令人驚嘆的是"西辛莊模式",全村730戶家家持股,年底分紅。

2021年,這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走進今天的西辛莊,會顛覆你對農村的所有想象:

205㎡聯排別墅成為標配,每戶年享252度電+36方天然氣;

從幼兒園到初中十五年免費教育全包,校舍堪比省會重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投資9000萬的二甲醫(yī)院,560張床位配備CT、彩超等尖端設備,市區(qū)醫(yī)院能做的手術這里都能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村民圖書室定期購入圖書,訂閱報紙,交響樂團定期下鄉(xiāng)演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外,用水、用電、用氣每人享有免費配給額度,醫(yī)保統(tǒng)籌外支出村里報銷。

“新村民政策”令外來務工者同享村民福利。

"這里沒有農民工,只有追夢人。"云南籍技術員王斌說。

02

所有這一切,來自一個農民的烏托邦實驗室。

他就是74歲的李連成,這個51歲才識字的老支書,李連成。

他捐大棚、轉工業(yè)、建新城,次次踩準時代節(jié)拍;

不占股、不領獎、不住好房,28年如一日住村委值班室:

"我辦公室24小時不鎖門,村民吐口唾沫都能濺到我床上。"

治村民主,財務透明到"一張紙",重大決策全民公投;

李連成的治村哲學,讓西辛莊連續(xù)20年零上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西辛莊市(籌)"的牌匾掛起,學界掀起熱議:

城鄉(xiāng)居民的福利鴻溝被徹底打破了;

村辦企業(yè)集群證明集體經濟全民富裕的新可能性;

農民主體性在現代化進程中覺醒,要求更恰當的身份認同。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喻新安說:

“李連成的構想,這是一個挑戰(zhàn)性命題?!?/p>

“如果西辛莊真的在村域范圍內完成了城鎮(zhèn)化,這樣的提法也可以?!?/p>

"這不是行政升級,而是精神突圍。"

站在"村級市"的牌匾下,李連成眺望著更遠的未來:

"我們要建的不是鋼筋水泥的城,而是農民尊嚴的豐碑。"

這個鹽堿灘上的烏托邦,代表著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先鋒力量,振動了中國鄉(xiāng)村振興的歷史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