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計劃2026年將載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登陸火星

3 月 1 日,美國紐約、波士頓、圖森等地的特斯拉門店遭遇大規(guī)模示威,抗議者高呼 “報復埃隆”,要求抵制特斯拉產品并拋售股票,試圖通過經濟手段施壓。活動中甚至出現車輛被砸、門店遭噴漆等激烈行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斯拉在面對這樣的困境,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再次以大膽的宣言引發(fā)全球關注,馬斯克計劃2026年將載特斯拉"機器人登陸火星,通過塑造特斯拉的超級英雄的角色,疑似通過這種方式“拯救特斯拉”。

據了解,2025年3月15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X上宣布,SpaceX的重型運載火箭"星艦"計劃于2026年年底搭載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登陸火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根據他的推測,倘若計劃成功,將成為人類探索地外星球的歷史性里程碑,并為未來載人火星任務鋪平道路。

星艦:承載火星殖民夢想的超級運載器,任重道遠

SpaceX的“星艦”作為現今全球體型最大、技術最為先進的運載火箭,其設計目標直指深空探索??傞L約120米,直徑9米的“星艦”由可重復使用的“超級重型”助推器和“星艦”飛船兩級組成,具備高達150噸的運載能力,足以將大型設備、物資乃至人類送往月球、火星等深空目的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2023年首飛以來,“星艦”已進行了多次試飛。盡管在最近一次試飛(2025年3月初)中,第二級飛船升空后與地面失聯,但SpaceX團隊始終秉持“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理念,不斷迭代研發(fā)。

這種快速迭代模式,正是SpaceX在航天領域突破傳統的重要途徑。目前,“星艦”雖仍處于測試階段,尚未完全實現發(fā)射任務的成功,但每一次試驗的失敗均為SpaceX積累了寶貴數據,持續(xù)優(yōu)化火箭設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若要實現原計劃于2026年進行的火星探測任務,時間緊迫,任務艱巨,這對“星艦”的研發(fā)無疑是巨大的考驗。

鑒于2026年1月至3月為火星探測的最佳發(fā)射窗口期,錯過則需等待長達26個月之久,能否在此窗口期完成“星艦”的研發(fā)和發(fā)射,將直接影響人類探索火星的進程。

火星拓荒者:擎天柱機器人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

火星拓荒者:擎天柱機器人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

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機器人,被寄予厚望,肩負著火星基建“拓荒者”的重任。此次任務的核心載荷,這臺身高1.72米、重56公斤的機器人,預計將在火星地表執(zhí)行勘測、設備組裝以及基地建設等多項關鍵任務。其先行登陸,無疑預示著人類在探索火星殖民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根據SpaceX公布的信息,這款機器人采用了靈活的雙足設計,使其能夠適應火星復雜的地形環(huán)境。此外,精密的機械臂可執(zhí)行精細的操作,而搭載的AI系統則賦予其自主決策的能力。馬斯克強調,擎天柱的先行登陸旨在為未來人類移民驗證生存條件,意義重大。

然而,在“擎天柱”機器人備受矚目的同時,我們也應理性地認識到,將其送上火星并成功執(zhí)行任務,仍然面臨著諸多技術上的挑戰(zhàn)。盡管公眾信息顯示,該機器人與我國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存在相似之處,但將機器人從地球運送至火星,并確保其在極端惡劣的火星環(huán)境下穩(wěn)定運行,是兩碼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遠距離運輸帶來的技術難題不容忽視?;鸺倪\載能力、長時間的飛行帶來的能源損耗、以及如何保障機器人在運輸過程中免受損壞,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火星環(huán)境的嚴酷性對機器人的性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火星晝夜溫差達100℃、輻射強度是地球的2.5倍,火星地表溫度變化劇烈,塵暴頻發(fā),且缺乏大氣保護,這些因素都將對機器人的材料、能源供應和控制系統造成嚴峻的考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外,如何在通訊延遲較大的情況下,實現機器人的自主決策和遠程控制,也需要突破性的技術創(chuàng)新,單程信號傳輸需3-22分鐘,要求機器人高度自主。

盡管挑戰(zhàn)重重,但“擎天柱”機器人探索火星的計劃,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這不僅將推動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航天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還將為人類探索宇宙、拓展生存空間積累寶貴的經驗。如果能夠成功克服上述技術難題, “擎天柱”機器人將為人類未來的火星移民奠定堅實的基礎,并為后續(xù)的火星開發(fā)和利用提供強大的助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機器人作為火星基建的“拓荒者”,其意義深遠,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在未來,我們需要持續(xù)關注相關技術的發(fā)展,并以嚴謹的態(tài)度,克服技術瓶頸,最終實現人類對火星的探索與征服。

馬斯克的人形機器人上太空,遭到NASA質疑

埃隆·馬斯克將人形機器人送入太空的宏偉藍圖固然引人注目,但業(yè)界對其可行性始終存在質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工程師羅伯特·祖布林便直言,將人形機器人部署于火星任務可能僅是技術上的炫耀,相較之下,專用探測車或許能以更高的效率完成既定任務。

此外,航天經濟學家的測算亦表明,SpaceX星艦發(fā)射成本需大幅降低至200萬美元以下,方能具備商業(yè)價值,而目前預估成本仍超過1億美元。這一巨大差距無疑為馬斯克的太空計劃蒙上了一層陰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SpaceX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同樣不容忽視??芍貜褪褂没鸺夹g的成功應用已使近地軌道發(fā)射成本顯著降低,達十倍之多。如果星艦能夠按計劃投入使用,人類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以及在2030年代實施火星采樣返回等宏偉計劃,將有望獲得實質性的支撐。

馬斯克的人形機器人太空計劃,面臨著來自技術效率和經濟成本的雙重挑戰(zhàn)。最終能否克服這些阻礙,將取決于SpaceX在技術革新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持續(xù)努力。

最后

最后

從地球到火星的2.25億公里航程,馬斯克正在編織一個機器人與人類協作的星際故事。無論2026年的"擎天柱"登陸能否如期實現,這種以商業(yè)化模式推動深空探索的嘗試,已然重塑了人類征服宇宙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