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原畫:Laurits Andersen Ring`s At Breakfast
本周話題:被討厭的勇氣
最近讀書時看到一句很棒的畫線筆記:“如果活不成一首詩,那就活成一個病句?!?/p>
這句話就像是《被討厭的勇氣》書里那句“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的詩意注腳——我們不需要招人喜歡,如果活不成一首詩,那就活成一個病句。
我們生活很大一部分煩惱源自“在意他人的評價”。
基因里最原始的群居生活本能讓我們偏執(zhí)地在群體認可中尋找安全感。躲在一群相似的人中間,發(fā)出相似的聲音,總好過孤零零地站在無邊草原上被命運捕獵。
別人不喜歡自己怎么辦?這樣說會惹人討厭嗎?這樣說會給人添麻煩嗎?別人會怎樣評價自己?不想當(dāng)奇怪的異類......
在今天,這種安全感變成了枷鎖。
我們太看重外界的認同了,太恐懼關(guān)系破裂了。我們太希望別人欣賞自己,就如同欣賞一首精妙的好詩。我們害怕別人認識真正的自己,總是認為真實的自己充滿缺陷、不夠完美。
我們的生活重心總是不自覺地往他人身上偏移,總要靠一遍一遍地自我提醒才能想起來要“多愛自己“。
我們并不自由。做一首好詩并不自由。
要怎么樣才能自由呢?在《被討厭的勇氣》里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自由就是不再滿足別人的期待。
也許,兒時的賞罰教育讓“做得好才會被獎勵”的觀念深植我們的腦海,但今天成為大人的我們必須得明白,我們已經(jīng)不是那個弱小的孩子了,我們可以自我肯定、自我獎勵、自我認同,我們已經(jīng)沒必要靠著滿足別人的期待,來獲得那一顆獎勵的糖果。
同時,我們得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他人不喜歡我們,是他們需要處理的課題,不是我們的。他人會生氣,那是他們需要處理的情緒問題,而不是我們。
我們不怕被人討厭,不刻意去追求認可,我們應(yīng)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
祝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去成為一個“病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