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理師 今天要聊的是關于《鄧寧-克魯格效應實驗》 了解自我,洞察人性的本質

你是否曾見過這樣的人,在某個領域略知皮毛,就敢大放厥詞,對真正的行家指指點點?

又或者,你自己是否也有過在一知半解時,盲目自信的時刻?

其實,這背后有著一個心理學上著名的現(xiàn)象——鄧寧 - 克魯格效應。就讓我們看看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鄧寧 - 克魯格效應,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大衛(wèi)·鄧寧(David Dunning)和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兩位心理學家在1999年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他們發(fā)現(xiàn),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yōu)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無知者無畏”。

案例分析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效應,我們來看幾個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案例。

小李是一位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憑借在學校學到的一些營銷理論知識,就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營銷的精髓。他進入一家廣告公司后,總是對同事們的方案指指點點,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最棒的。在一次重要的項目中,他主動請纓負責策劃方案。然而,由于缺乏實際經驗和對市場的深入了解,他的方案漏洞百出,最終導致項目失敗。小李這才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自信是多么的盲目。

再看看張大爺,他退休后迷上了養(yǎng)生。在看了幾本養(yǎng)生書籍和一些網絡文章后,就覺得自己成了養(yǎng)生專家。他到處給親朋好友傳授自己的養(yǎng)生方法,還經常在小區(qū)里舉辦“養(yǎng)生講座”。有一次,他聽說吃某種野菜可以降血壓,就勸說患有高血壓的鄰居王奶奶多吃。結果王奶奶吃了之后身體不適,被送去了醫(yī)院。經過醫(yī)生的檢查,發(fā)現(xiàn)那種野菜并不適合王奶奶的身體狀況。張大爺這才明白,自己所謂的“養(yǎng)生知識”是多么的片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鄧寧 - 克魯格效應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存在局限性。

當我們對某個領域了解甚少時,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而且,我們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此外,缺乏反饋和學習機會也會加劇這種效應。

如果我們沒有得到及時、準確的反饋,就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陷入盲目自信的陷阱。

近期的研究

心理自救

在2024年發(fā)表于《心理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不同職業(yè)群體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無論是職場新人還是經驗豐富的專業(yè)人士,都可能受到鄧寧 - 克魯格效應的影響。該研究還指出,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和不斷學習是克服這種效應的有效途徑。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陷入鄧寧 - 克魯格效應的陷阱呢?

首先,我們要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承認自己的不足。不要輕易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發(fā)表意見,而是要多傾聽他人的建議和經驗。

其次,我們要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只有通過學習,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從而不斷進步。

最后,我們要學會接受反饋,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反饋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不經意間陷入鄧寧 - 克魯格效應的陷阱。但只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學習和反思,就一定能夠讓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更加成熟和理智!

如果覺得今天的內容對你有啟發(fā),希望您能點亮下方【小紅心??】謝謝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共情差距實驗(一旦了解這個秘密,你將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識別情緒實驗(教你微表情識別,只需0.2秒,你的表情就能讓陌生人看穿,你相信嗎?)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群體歧視實驗(我們有一種本能,會迅速將自己和他人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對產生偏袒和歧視,這是一種潛意識行為)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超常刺激(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吃垃圾食品?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刷手機?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買買買?)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在瘋狂的地方保持理智(在瘋狂的地方保持理智:你能做到嗎?)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創(chuàng)造偽記憶(你的記憶是可以通過心理學的技術手段被“植入”的)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錨定實驗(如何操控人的核心秘密,讓你在心理博弈中占據(jù)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