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平橋,位于福建晉江安海鎮(zhèn)與南安水頭鎮(zhèn)交界的海灣上,橋長五里,稱“五里橋”,是世界上中古時代建造的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福建省四大古石橋之一。2021年7月,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是泉州這座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城市二十二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泉州郡守趙令拎主持續(xù)建安平橋,黃逸接班繼續(xù)建,于1152年建成,歷時十四年。八百多年前人們建造這樣的橋非常不容易,可以利用的工具太少,基本全靠手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建橋的人有僧侶、商人、政府官員和當?shù)孛癖?,大家都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齊心協(xié)力建造。古代安海也叫安平,所以這座橋叫安海橋,也可以叫安平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平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橋體為東西走向,長約2255米,橋面寬2.9至4米,兩側護以花崗巖欄桿,共有石砌橋墩360座,有長方形、單尖船形、雙尖船形等式樣,既實用,又有藝術價值。橋墩之間橫架巨型石板作為橋面,石板長度不一,5至11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代要在寬闊的水面建橋很難,古人想出了獨具匠心的“睡木沉基”法建橋墩,先在海底打木樁,木樁上再橫臥一層木樁,上面再砌筑石橋墩,橋墩的設計和洛陽橋、龍江橋單一的船形不同,根據(jù)海潮洪水的流速、流向和地質條件的不同設置長方形、單尖船形和雙尖船形三種橋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平橋周邊古建筑眾多,東邊建有瑞光塔、橋頭亭,橋西有海潮庵,橋身中段水中筑有四座方形小石塔。橋中間的水心亭規(guī)模最大,與橋同建造,又稱泗洲亭、中亭,原供奉泗洲佛,后改供觀世音菩薩,亭前柱旁還立有兩尊護橋石將軍雕像,為宋代石雕。橋東、西兩側建望高樓、聽潮樓兩座隘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安平橋所在的南安縣還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家鄉(xiāng),安海鎮(zhèn)古代稱為“安平道”,“安平橋”名就由此而來。這個鎮(zhèn)宋代改稱石井鎮(zhèn),明代又改回安海鎮(zhèn),后來鄭芝龍又改回安平。鄭成功的母親在安平去世,今天對岸臺南市安平區(qū)就是鄭成功為紀念他的家鄉(xiāng)和母親而改名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平橋能保留至今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僅靠人工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建造大型梁式石橋,這項偉大工程是無可爭議的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