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p>

某個大佬講《琵琶行》講到這一句,就繃不住了,說這句話只有西安人能講得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說的太對了,“蛤蟆陵”是只有西安人用方言才能讀出來地名:“蛤蟆”者,“下馬”也;“蛤蟆陵”就是“下馬陵”。

下馬的人是漢武帝,下馬的陵是董仲舒的墓。

——都是名氣赫赫的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史書上對董仲舒記載就是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陰陽四時五行打包融合到儒學中,把個漢武帝糊弄的五迷六道。

等董仲舒死后,出于尊重,漢武帝每次經(jīng)過董仲舒陵園時,三十丈之外便下馬步行,后來就成了規(guī)矩:武官下馬文官下轎,都要步行通過董仲舒的墓。

下馬陵的名稱便由此產(chǎn)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對于下馬陵的位置一直有兩種說法:一說位于西安交通大學校園東南區(qū)域胭脂坡東端,另一說位于西安城墻內(nèi)和平門與文昌門之間順城巷下馬陵街1號。

說1998年10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在修建浴池時,發(fā)現(xiàn)一座磚砌古墓。其墓坐北朝南,地表至墓室深9.24米,墓室南北進深6.3米,東西2.32米,高約2.7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位置和唐《兩京記》《唐國史補》以及北宋《長安志》元《類編長安志》等眾多史料記載的董仲舒墓位置吻合,基本上確定就是即唐代長安城長樂坊的蛤蟆陵。

詩僧皎然《長安少年行》有句“翠樓春酒蝦蟆陵,長安少年皆共矜”。

長安城董仲舒墓這里已經(jīng)是風俗場地,典型的“墳頭蹦迪”,要么出產(chǎn)歌伎,要么出沒歌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唐長樂坊蛤蟆陵所在地方以前叫做胭脂坡,看名字就知道脂粉氣有多濃。

不過現(xiàn)老西安不知道胭脂坡,只知道那個地方叫做“沙坡”,都知道那個地方有個監(jiān)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白居易所寫的琵琶女還真是長安城里人,不過不是現(xiàn)在的城墻里頭的下馬陵人。

琵琶女可以說住在西安的西安交大,住在沙坡,但不是住在和平門里的下馬陵。

說現(xiàn)在城墻里頭的下馬陵也是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明朝初年,秦王朱樉駐守關中,主持了長安城的重建工作。

也不知道這個秦王和董仲舒有啥過節(jié),重建城墻的時候下令將“下馬陵”排除在城墻之外。然而城池建成后,“下馬陵”卻依然位于城內(nèi)。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朱樉認為手底下的糊弄他,下令拆除已建好的南城墻,并在“下馬陵”以北重新修建。結果三年后朱樉再次巡視時,“下馬陵”依然位于城內(nèi)。

朱樉這一看是天意只能作罷,結果長安城的南大街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短。

這是故事,實際情況是怎樣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朝有段時間全國大建“董子祠”,陜西巡撫王詡于正德元年在胭脂坡下馬陵也建了一座董子祠。

到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部侍郎兼陜西巡按都御史趙廷錫下令把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搬進城內(nèi),移建在今和平門附近的位置,并在這座董子祠后為其造墓。

再往后還一本正經(jīng)立了墓碑,后來咸寧知縣勒石“下馬陵”,將今和平門西緊靠城墻這條街巷改稱下馬陵街。到了清乾隆年間,喜歡給名人墓立碑的陜西巡撫畢沅,再次為下馬陵題碑刻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胭脂坡變成了沙坡,胭脂坡的蛤蟆陵就到了和平門西的下馬陵。

1956年8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將城內(nèi)下馬陵定為陜西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上書寫的文字應該是陳少默雞毫書寫,雖然沒有署名。

我多次過董仲舒墓而不得入,——也不是我進不去,大家都進不去,因為這里現(xiàn)在是軍事管理區(q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解放前董仲舒墓長期被胡宗南作為官邸,現(xiàn)在這里是蘭州軍區(qū)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內(nèi),管理嚴格,游客自然進不去了。

西安文物多,少參觀一個董仲舒墓自然不算個啥,但是如果能協(xié)調(diào)一下,開放成游覽區(qū),自然更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有些資料說封土只有2米,里面除了一通碑及一些殘碑、仿古亭,也沒有個啥,但是人進不去,還是有些遺憾的。

董仲舒墓還有說法在興平市漢武帝茂陵以北的策村,說村人就是董仲舒后裔,叫“策村”就是因為董仲舒曾進呈“天人三策”。

不寫了不寫了,用宋代蘇舜欽一首詩結束本文吧:

下馬陵頭草色春,我一懷古一沾巾。

陵邊又有累累冢,應是當年取酒人。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xiāng)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xiāng)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