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是活著的歷史,是中國人共有的鄉(xiāng)愁?!备木幾?span search-type="3" search-href="newsapp://nc/search?entry=articleKeyword&word=%E5%BE%90%E5%88%99%E8%87%A3">徐則臣獲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北上》正在熱播,以其獨特的青春化敘事,吸引著觀眾目光。這部聚焦京杭大運河的影視劇,圍繞6名“90后”少年從青澀少年到北上創(chuàng)業(yè)的成長歷程徐徐展開,用青春視角回溯京杭大運河悠悠千載歷史。目前,該劇播出過半,平均收視率達到了3.823%,在近三年全國衛(wèi)視首播黃金劇中排名第一,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

3月16日下午,該劇總導演姚曉峰、原著作者徐則臣、演員涂凌一同走進北京城市圖書館,與觀眾分享《北上》從小說邁向熒幕的個中趣事。本場活動由首都圖書館與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聯(lián)合主辦。

以青春之眸回溯歷史長卷
一條花街,一方小院,一條生生不息的大運河,長達數(shù)分鐘的長鏡頭里,滿是煙火氣的排樓、碼頭、船只……運河人家跌宕起伏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
年幼的夏鳳華牽著初來乍到的馬思藝,穿行于周家、夏家、謝家,最后步入邵家。沿著斑駁的青石板路,觀眾也隨著劇中的人物走進了這個溫暖樸實的花街小院,全程見證6名青年的成長蛻變。童年的兩大關鍵事件——馬思藝如何融入大家庭,以及謝老大因過分樂觀集資換船——成為敘事的基點,同時成為孩子們堅定守護這片精神家園的信念源泉。他們在花街里相伴成長,在運河邊追逐夢想,最終沿著這條流淌千年河流,奔赴更廣闊的天地。

“與原著橫跨100年的浩瀚歷史不同,我們把故事聚焦于2000年后的20年間?!彪娨晞 侗鄙稀房倢а菀苑褰榻B,電視劇《北上》通過青春化的敘事方式展現(xiàn)大運河畔幾代人的命運沉浮。從最初孵化到拍攝,再到如今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歷時近7年。小說內(nèi)容厚重、形式獨特,劇集改編充滿挑戰(zhàn)。“為了更精準地傳遞原著精神,我們與徐則臣、編劇趙冬苓沿著運河實地采風,反復研讀文本,深入探討。最終確立了改編方向——用青春的目光回望歷史,以年輕一代的昂揚姿態(tài)擁抱時代浪潮。在影像表達上,我們力求既忠實于原著,又能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現(xiàn)大運河的故事?!币苑逭f。


“2023年,我來到了蘇州巴城,運河岸邊,一艘巨大的船只緩緩駛過,船身如高墻般籠罩岸邊的我們。那一刻,我深受震撼。”姚曉峰回憶,回望身后的小街、青石板鋪就的小巷,他意識到自己找到了心目中的“花街”?!拔覀冊谶@片水畔搭建碼頭、排樓、酒樓與小院。小院里,90后的成長奮斗構成了劇集主線?!币苑灞硎荆瑥臒o憂無慮的童年,到北上拼搏的青春歲月,再到回歸故鄉(xiāng)的沉淀,他們繼承了父輩的堅韌,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浪潮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014年,千年運河迎來新生契機,劇中遠在他鄉(xiāng)的夏鳳華等人得知大運河申遺成功,欣喜萬分,最終選擇回歸故土,以青春之力投身家鄉(xiāng)建設。京滬高速通車、北京奧運會、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大運河申遺成功等時代事件貫穿其間,個體命運的沉浮與時代發(fā)展的浪潮融合展開,青春的記憶翻涌而來,觀眾紛紛表示“淚目了”。
諾基亞手機、搪瓷缸茶杯、金豬儲錢罐……這些具象化的元素在作品中輪番出鏡,讓觀眾于細節(jié)之處穿越回20年前的生活場景,煙火氣十足。劇中飾演華子媽媽李燕的演員涂凌介紹,為了更貼合人物形象,華子媽媽穿的衣服都是直接從“女兒”“丈夫”身上換下來的舊衣服,一個風風火火、辛勤勞作、善良堅毅的勞動婦女的形象翩然而來?!把萃赀@部劇,豆花長魚面等小吃我可是信手拈來。”涂凌笑著說道。

劇組著力還原運河的蒼茫厚重感與花街的煙火氣息?!盎ń中≡骸崩铮顨庀庥?,每一戶人家的飲食起居和手藝技藝都經(jīng)過精心設計。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長的長魚面,劉玉玲賣的綠豆糕……這些細節(jié)不僅是生活本真的呈現(xiàn),更是運河精神“包容、互助、生生不息”的象征。
隨著時代變遷,船運逐漸式微,運河人家陷入困境。然而,他們并未輕言放棄,而是相互扶持,共同面對生活的起伏??梢哉f,運河是《北上》的筋骨,鄰里情是它的血肉,而那股樂觀向上的精神,則是這部劇跳動不息的心臟。
運河情讓二人“牽手”《北上》
“《北上》的創(chuàng)作是一次對運河精神的深度求索,也是一次對故鄉(xiāng)江蘇的深情回望。”最初萌生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想法,源于姚曉峰與徐則臣的一次“南京會師?!笨傊破藦垥S在閱讀了《北上》之后,確定了改編的意向,并數(shù)次拜訪徐則臣,促成了徐則臣與姚曉峰在南京初次會面,姚曉峰及其團隊對運河的深情打動了徐則臣,對于《北上》的影視化,二人一拍即合。
姚曉峰介紹, “我們都是江蘇人,自幼生活在運河邊上,但在成長的幾十年間,我卻鮮少見到以運河為題材的作品。”徐則臣老師的小說出版后,姚曉峰第一時間讀完,對運河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白畲騽游业氖切≌f中的‘尋根’——當你踏上尋根之旅,發(fā)現(xiàn)一路上遇到的人都與100多年前的那條船息息相關。”這不僅讓他萌生了拍攝影視劇的念頭,也成為了劇中一條關鍵的故事線。


劇中,一條沉船的浮現(xiàn),牽出幾代人埋藏已久的秘密。劇中的馬思藝遠赴意大利探尋身世,陳睿則在花街追溯家族往事。兩條敘事線從分離到交匯,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不僅呼應了原著《北上》中動人的兄弟情誼,也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交融中,讓人物找到了自己與運河、與小院鄰里們共生共存的情感紐帶。
姚曉峰表示,水生萬物,在運河水的滋養(yǎng)下成長,塑造了自己包容溫和且堅韌的性格,“運河之水生生不息的精神內(nèi)涵中,小院里鄰里間基于非血緣關系的親情,是當下社會所稀缺的?!?/p>
徐則臣同樣出生于江蘇,可以說運河情促成了這次合作?;貞浧鹉谴文暇?,徐則臣說,當聽到這位同樣在運河水滋養(yǎng)下成長的同鄉(xiāng)對自己作品的一番闡述后,既欣喜又感動,當即就同意了這次合作?!耙а輰\河的深情打動了我,我們都生長于這個‘水世界’,我們對水的感情就像山里人對大山的感情一樣,像西北人對高原黃土的感情一樣,我們的創(chuàng)作都基于對運河的熱愛,讓京杭大運河更廣泛地呈現(xiàn)在觀眾視野中。”

對于影視劇的改編,徐則臣表示自己看劇時心態(tài)很放松?!拔铱戳?0集,因為感動得流淚,用了不少抽紙。整部作品非常自洽,耗時6年多打磨一部影視劇,這種工匠精神在當下也彌足珍貴?!?/p>
談及書寫運河的情緣,他不禁憶起運河岸邊的童年,“對農(nóng)村孩子來說,水就是我們的天堂,那個時候沒有變形金剛,沒有超人,連電視都沒有。但是我們有水,可以打水仗、游泳、溜冰、采蓮……”
“我寫運河十五六年了,我的文學、我的認識向前發(fā)展是沿著運河發(fā)展的,所以運河一直是我寫作重要的背景,也是以文學方式認識世界有效路徑?!毙靹t臣說。
一條河流與一部民族史
時間回溯到2018年初,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北上》面向全國發(fā)行。這部作品以三十余萬字的篇幅,書寫了流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穿越百年的命運古今。小說出版后獲得很高贊譽,并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詞如是說:“圍繞大運河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中國人的傳統(tǒng)品質(zhì)和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意識在21世紀新的世界視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現(xiàn)?!?/p>
《北上》的時間跨度從1901年開始,一直延續(xù)至2014年,空間上則完成了京杭大運河全長1797公里的跨越。一百多年前,意大利人“小波羅”和弟弟懷著對馬可波羅書寫的美好中國的期待,先后來到中國。該書的主人公之一謝平遙作為翻譯陪同他們走訪,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來、船老大夏氏師徒、義和拳民孫氏兄弟一路相隨。他們從杭州、無錫出發(fā),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將一個想象中的“馬可波羅的中國”,轉化為一個耳聞目見、鮮活生動的中國。而當他們最終抵達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時,小波羅因意外離世。同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運河的實質(zhì)性衰落由此開端。

一百年后,中國各界重新展開對于運河功能與價值的文化討論。當書中謝平遙的后人謝望和與當年先輩們的后代重新相聚,恰逢大運河申遺成功之時,各個運河人之間原來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終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敘事長卷。
徐則臣介紹, “北”不僅是地理之北,也是文脈、精神之北。書中故事力圖跨越運河的歷史時空,探究普通國人與中國的關系、知識分子與中國的關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探討大運河對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書寫出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
運河沿線的茶館飯莊,拉纖工的底層生活情貌,衙門里的官員生態(tài),甚至于秦樓楚館,在小說中一一呈現(xiàn)。而更寬闊的是中國大地上發(fā)生著的大事,戰(zhàn)斗、行軍、義和團風波、鄉(xiāng)間的族姓械斗。當代時間的敘述部分里,則出現(xiàn)了運河船民、知識分子、中產(chǎn)階級小老板乃至謝望和這種影視節(jié)目工作室小負責人的生活圖景。細致入微的生活畫卷書寫,源自他多年的積累積淀。
“二十年來,我一點點地把運河放進了小說里?!毙靹t臣說,因為對運河的特別情結,他也因此培養(yǎng)出了對運河的專門興趣,但凡涉及運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聽途說,都要認真地收集和揣摩。為完成這部小說,徐則臣完成了大量的案頭工作,搜集了大量關于運河的繪本、照片、電影、從宋朝至今的關于運河的地圖等資料,研讀了包括運河歷史著作、當下運河研究著作,以及蘇伊士運河、伊利運河和阿姆斯特丹、俄羅斯的運河研究文獻。

沿著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斷斷續(xù)續(xù)走了一遍,他覺得運河文化的理解與表達還是過于簡單和直白,“從此地到彼地,所見者大同小異,都是商業(yè)旅游的統(tǒng)一制式,有種庸俗瑣碎的繁華?!彼J為,即使有地方能夠因地制宜地植入一些本地的歷史文化符號,在盛大的商業(yè)旅游的喧囂下,也多半被忽略和淹沒,文化帶讓位給了商業(yè)帶。在徐則臣看來,運河文化帶應該是一段高度濃縮的、與運河相關的本地史志與生活志。為了將大運河真實的歷史樣貌、文化樣貌、生活樣貌展現(xiàn)給讀者,以喚起他們對這條河流的關切和熱愛,他努力創(chuàng)作?!耙粭l河活起來,一段歷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們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徐則臣說。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關一文
微信編輯:詹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