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們常說:“痛苦,是因為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太少。

月滿則缺,水滿則溢。事事追求圓滿,卻常常事與愿違。想要,是痛苦的源頭??酥?,是幸福的開端。

克制物欲,知足常樂

年少之時,誤以為痛苦源于物質的匱乏,所以汲汲營營,妄圖用物質來堆砌出幸福的城堡,卻在無意中成為物欲的奴隸,貪婪的囚徒。

在人人內卷的時代,壓力日積月累,焦慮與日俱增。我們不能停下,也不敢停下,好似被追趕著向前走,無意中成了社會發(fā)展急需要的牛馬之身。

我們常常無法停下來思考: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需要是生存所需,而想要的不過是貪婪作祟。

商業(yè)的本質就是販賣焦慮,繼而促進消費,帶來經濟的繁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讓可以但沒用必要的東西,變成必不可少的;給實用性的東西加入觀賞性,更是被攀比之風裹挾著走,不得安寧。

悠閑成了罪過,忙碌才是優(yōu)選。擁有的越來越多,精神世界卻日益貧乏,幸福永遠在未來,而不在手中。

知足常樂,張弛有度,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外能精神富足,或許才是通往幸福的正確道路。

在生死臨界點時,我們總會明白,一切身外之物都并不屬于我們,這一生只是短暫地擁有了物質的使用權,少年時渴望擁有一切,長大后總會一件件失去。

幸福沒有固定模式,往往是一種感覺,克制物欲,讓自己能有閑暇看云卷云舒,觀花開花落,便是人生一大幸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克制交往,留有余地

人們總有一個階段是害怕孤獨的,所以努力把自己淹沒在人群中,沉淪在喧囂里。仿佛與人交往越親密,越溫暖,也就越幸福。

過度交往,太過緊密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圈子不在多,而在于適合,融不進去,不必強求,那或許本就不屬于自己。即使是至親之人也需要克制,給彼此留有空間,尊重邊界,保持距離,才是最舒服的狀態(tài)。

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背負的責任,追求的目標。自以為掏心掏肺背后,或許是一方或者雙方的負重前行。背負別人的人生是一種辜負,也是一種傷害。至親之間也要留有余地,不必弄清楚所有的事情,裝作不知道也是愛的表現。

尊重邊界,親密有間,雖熟但不越界,雖親但不過度干涉,允許自己開花,也允許別人結果。

真正舒適的交往,是克制,需要給彼此自由和空間。

沒有什么是本該如此,也沒有誰本屬于誰的說法。

人生一世,要允許擁有的不夠多,允許有人不夠愛自己。有人悄然離去,也有人倏然而至,遺憾常在,填得太滿的人生很難幸福。

學會克制,知足常樂,故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