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wǎng)友問:關羽失荊州后,蜀國有近百萬大軍,諸葛亮為何不再次奪回荊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備看到這個問題后,一定會很驚訝:什么!諸葛軍師,有網(wǎng)友說,我蜀國有近百萬大軍,在哪兒?

諸葛亮:醒醒,別做夢了,蜀國若有百萬大軍,曹操、孫權我分分鐘滅給你看!

試問,如果蜀國真的有近百萬大軍,關羽又怎么會失荊州呢?

根據(jù)《晉書·地理志》的記載,劉備稱帝的時候:其戶二十萬,男女九十萬口。

再根據(jù)《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所載,蜀國滅亡的時候: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

蜀國從建國到滅亡,共存在了42年,按照這兩份史料給出的蜀國人口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來算,蜀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擁有百萬級別的大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于關羽失荊州后,諸葛亮為何不率兵奪回荊州,涉及三個因素的考量:軍力、外交和補給。

一、

兵力上,蜀國當初應該有10萬左右正規(guī)軍,而吳國約有20萬左右的士兵。

為了讓關羽守住荊州門戶,關羽帶走了約3萬人左右的精兵,后來,關羽戰(zhàn)敗后,一部分蜀軍又加入了吳國陣營,此消彼長,這對于蜀國的實力削弱非常大。

關羽死后,劉備又親率數(shù)萬大軍對吳國發(fā)起了戰(zhàn)爭,這一戰(zhàn)陸遜用火燒連營的戰(zhàn)術化解了劉備的攻勢,使得蜀軍傷亡慘重: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營。

此戰(zhàn),蜀國又損失數(shù)萬大軍,這對于蜀國本就不多的軍力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

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盤時,蜀國是真的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先不說能不能打贏,諸葛亮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打吳國,勢必要擴軍。

問題來了:

1、擴充多少人能打敗孫權?

2、蜀國養(yǎng)不養(yǎng)得起這么多軍隊?

3、吳蜀兩國硬磕起來,魏國會看戲嗎?

三國之中,魏國最強,蜀國綜合實力最弱,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吳蜀兩國都是聯(lián)合起來對抗魏國,這關乎到兩國生死存亡的命運。

夷陵之戰(zhàn)爆發(fā)前,諸葛亮一開始就不希望劉備發(fā)起對吳國的戰(zhàn)爭,在他看來這一戰(zhàn)勝負難料不說,還會讓蜀國處于孤立無援,同時對抗吳國和魏國的危險局面。

從感情上來說,關羽之死,劉備復仇并沒錯,但從國家領導人的角度來說,這種行為并不明智。

關羽失荊州,對于蜀國來說確實是一筆巨大的損失,但損失已經(jīng)產(chǎn)生,此時改做的不是通過戰(zhàn)爭擴大損失,而是如何止損的問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蜀國的軍力已經(jīng)損失了一半左右,諸葛亮無論是撫恤家屬,還是擴充軍力,這對于地盤小、人口少的蜀漢政權而言,都是個巨大的難題。

新的軍隊需要時間去訓練,在這個蜀漢政權兵力的空檔期,外有魏國和吳國虎視眈眈,內有南中諸郡叛亂不斷,諸葛亮敢貿然發(fā)動戰(zhàn)爭,立刻就會讓蜀國陷入進退兩難的絕境。

身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諸葛亮深知國家利益才是維持吳蜀關系的前提,個人情感的喜惡是可以放一邊的。

機智的諸葛丞相在劉備死后不久,便與孫權講和: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孫權不是弱者,想要從孫權手中拿到荊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蜀國實力大損的情況下。

諸葛亮的選擇,無疑才是最正確的思路。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