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越野東海賽事的展會上,由插畫師北島牛蛙主理的蛙殼迎來大賣,其產(chǎn)品在展會現(xiàn)場的熱銷,折射出運動裝備市場正在經(jīng)歷的結構性變革——設計師品牌正從馬拉松向越野跑領域滲透。

從表面看,這是小眾品牌在垂直賽道的偶然突圍;但更深層次上,它揭示了運動裝備行業(yè)的一種趨勢——設計師個人IP的風從馬拉松吹到了越野跑。

十年前,當Tracksmith以復古學院風條紋設計闖入跑圈時,人們很難想象這個品牌,會成為高端路跑裝備的代名詞。其成功背后,是路跑市場從“功能崇拜”向“身份消費”的悄然轉向。
傳統(tǒng)巨頭用標準化產(chǎn)品滿足大眾需求,而Tracksmith則通過設計語言重構跑步文化:將精英跑者的“嚴肅性”轉化為一件件背心的質感,將馬拉松的百年歷史沉淀為衣領上的斜杠條紋。

馬拉松領域的設計師品牌崛起,印證了一個清晰的生存公式。無論是源自英國的Soar Running還是德國的Optimistic Runner,這些品牌往往由設計師或深度跑者創(chuàng)立,從競速背心或者短褲這樣的細分領域入手,之后通過城市跑團運營、賽事聯(lián)名合作,構建起用戶的歸屬感。盡管其定價是NIKE的2-3倍,卻能用“設計溢價+圈層認同”破解消費者的價格防線。


至此,這場由設計師主導的品牌生存邏輯愈發(fā)清晰:當跑步從競技進化為生活方式,裝備便需要承載價值觀。一件裝備不僅要有足夠的性能,更要通過配色與材質傳遞“我是誰”——是追求極簡的效率主義者,還是熱衷復古的懷舊派?這種需求裂變,為越野跑市場的設計變革埋下伏筆。

如果說馬拉松為田徑原創(chuàng)設計品牌提供了試驗田,那么越野跑則成為這場設計風暴的二次登陸場。回望前兩年的UTMB的EXPO,一些新晉的越野品牌正逐步走向跑者視野。
加拿大的Norda以Dyneema?鉆石面料打造“永不磨損”越野鞋,用實驗室數(shù)據(jù)征服硬核玩家;K天王創(chuàng)立的NNormal憑借“UTMB冠軍同款”標簽吸引粉絲;日本的PAAGO WORKS則從背包的細節(jié)入手,通過縫制技巧打造日式山地美學。這些新品牌的爆發(fā),標志著越野裝備從“工具理性”到“價值表達”的范式轉移。



同時,現(xiàn)有的一些品牌也給國產(chǎn)設計師品牌打了一個很好的范式,比如Parapack的帽子、ULtraspire的包,這些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或者主理人將產(chǎn)品盯緊在某個細分領域,通過對行業(yè)的觀察,不斷革新,不斷做大做強。



以設計師個人IP創(chuàng)立的品牌產(chǎn)品,如Leki專精登山杖、Ciele統(tǒng)治跑步帽,常常以超級單品策略為快速建立心智的錨點,但這種“一即是全”模式也暗藏風險。另外,主理人IP也如同一把雙刃劍。北島牛蛙的插畫師身份是品牌初期破圈的利器,但也可能成為長期發(fā)展的桎梏。


此外,來自供應鏈的挑戰(zhàn)也接踵而至,一旦出現(xiàn)爆品,如何保障不被其他品牌模仿,也是主理人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和個人IP的過度綁定,也有可能讓品牌淪為主理人的“影子”,一旦北島牛蛙的插畫風格固化,蛙殼極易陷入自我重復。
事實上,當Tracksmith用一件背心定義“嚴肅跑者”,當蛙殼用背包圖騰標記“越野征服者”,運動裝備已超越實用范疇,進化為圈層身份的實體化符號。未來的競爭,將是品牌能否用設計將“我使用”轉化為“我屬于”。

在這場靜默的革命中,最大的變量始終是人。當跑者開始用裝備書寫個人史詩,當山野成為文化創(chuàng)新的畫布,運動消費便不再是簡單的買賣行為,而升華為一場關于存在意義的集體探索。
如今,人們會像討論高迪的建筑才華那樣,分析某款單品的設計語言,原創(chuàng)設計品牌也就真正完成了從商品到文化符號的蛻變。而今天的爆單、補貨、社群熱議,不過是歷史大幕掀起的一角微風。

從馬拉松到越野跑,原創(chuàng)設計品牌的崛起絕非偶然。它們是消費平權運動的產(chǎn)物——當人們拒絕被巨頭定義的“標準化審美”,小眾品牌便成為個性解放的旗幟。
蛙殼的階段性勝利,證明了中國市場足以孕育本土設計力量,但真正的考驗在于:當風暴平息后,能否讓設計從“一陣風”進化為“一種氣候”。答案或許藏在東海賽道的碎石間,藏在插畫師與跑者共同打磨的每一筆線條中,更藏在那個終極命題里——我們究竟要用裝備講述怎樣的故事?或許我們需要的早已不是一個品牌,而是在滿足基本功能和用戶體驗之外的一種情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