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茶葉經(jīng)銷商老張,打算做個自己的小品牌。
那時,山上原料好做,每年春茶,客戶定制什么茶葉,他就多做一部分茶,開發(fā)成產(chǎn)品,裝點自己的品牌。
做茶多年,倉庫里積累了大約36噸茶葉,茶葉幾乎都是200克餅。36噸、36000公斤,7200箱茶葉,大約18萬餅茶,為了存儲這些茶葉,只能租兩個300平的倉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大堆茶葉,看著非常舒服,一進(jìn)倉庫,聞著也特別香。只是,一想起這些茶葉,張老板就一個頭兩個大。
深耕一個茶區(qū)多年,茶葉也貨真價實。踏踏實實做茶,并沒有走上富余的道路,而是被深深捆綁在茶葉上,背著近百萬的債務(wù)。
這背后是:貨真價實的山頭茶那微薄的利潤,根本支撐不起原料、倉儲這兩大開支。
做茶,原料是最大的開支。茶葉源頭,價格越來越透明,為了做茶,把茶園包下來,做成不同級別的茶葉,古樹賣得快,中小樹賣得慢。
結(jié)果就成了,茶葉按噸收,賣茶按餅賣。年復(fù)一年,茶葉越賣越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原料款少的年份幾十萬,多的年份上百萬。無法一次性拿出這么多款,只能跟茶農(nóng)說:先付一部分款,茶葉先拉走,賣了再給錢。
在一個茶區(qū)混,老嘴老臉的了,合作多年,茶農(nóng)當(dāng)然同意。然后,每個月一邊賣茶一邊給茶農(nóng)幾萬塊錢。
到了第二年春茶,原料款也沒還清。只能繼續(xù)收茶,不收,茶農(nóng)就要馬上還款。就這樣,原料款這雪球越滾越大,滾出了近百萬的債務(wù)。
面粉貴過面包的山頭茶里,但凡做貨真價實的山頭茶的企業(yè),或多或少都欠著原料款。
本想著咬咬牙干兩年,徹底解套,瀟灑做茶。然而,這套根本解不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賣茶的利潤,只夠維持茶企日常的開支,房租水電人員工資,哪怕一張綿紙,全靠賣茶支撐。
尤其房租,為了存下30幾噸茶葉,一年倉儲費就是10萬,做茶15年,已經(jīng)在倉儲上花了100多萬了。
加上其它雜七雜八的費用,這兩年,光企業(yè)正常運營就用盡了全力,有時候,甚至連員工工資都要拖上半個月。
夜深人靜的時候,老張也在深刻反?。旱降资悄睦锍隽藛栴}。是茶葉品質(zhì)不夠好?可做茶15年,從沒有人說你的茶葉喝不成。是賣價太虛高?成本加15%的利潤就賣,而且,也積累了可觀的客戶。是自己不夠努力,如今還守在山上親力親為的茶老板,又有多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終,老張也沒想出,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而且,這不是個例,大多數(shù)做貨真價實的山頭茶的老板,都是這樣。
莫非,做貨真價實的山頭茶品牌,盡頭是賺一堆茶葉,背一屁股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