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是否存在著生命?雖然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在過去對火星的探索過程中,人類也并不是一無所獲,比如說就有科學家懷疑,在1976年的“維京計劃”(Viking program)中,NASA就發(fā)現了火星生命,隨后卻殺死了它們。這具體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維京計劃”是NASA于上世紀70年代發(fā)起的一項火星探測任務,該計劃發(fā)射了兩艘探測飛船,分別為“維京1號”(Viking 1)和“維京2號”(Viking 2),每艘飛船都攜帶了一個同款著陸器,用于在火星表面的實地探測。

(↑“維京1號”著陸器)
該計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尋找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跡象,為此,科學家精心設計了多項生物學實驗,例如“氣相質譜實驗”、“氣體交換實驗”、“標記釋放實驗”、“熱解釋放實驗”等,其中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其實是“標記釋放實驗”。
簡單來講,“標記釋放實驗”的設計思路基于地球上微生物代謝的基本原理,假設火星上存在微生物,并且它們的代謝過程中,會釋放出特定的氣體。
科學家為此項實驗準備了一種特制的營養(yǎng)液,其中包含多種微生物所需的有機分子,并通過具有放射性的碳-14進行了標記。
根據科學家的設想,我們可以將從火星上采集到的土壤樣本裝入封閉容器之中,然后向其中滴入這種營養(yǎng)液,在此情況下,如果樣本里存在能利用其中的有機分子進行代謝的微生物,那么它們的代謝過程,就會持續(xù)釋放出帶有碳-14的氣體,進而被檢測到。

為了提高可信度,科學家還設計了一個實驗環(huán)節(jié),即:如果真的檢測到了帶有碳-14的氣體,那么就對容器中的樣本進行持續(xù)加熱,其目的是通過高溫殺死其中可能存在的生命體,在此之后,如果土壤樣本不再釋放帶有碳-14的氣體,就可以進一步證實這種氣體釋放與生命活動有關。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為此項實驗準備了一些對照樣本,這種樣本是取自地球上的土壤,科學家對其進行了特殊處理,確保其中沒有任何生命體存在,在進行“標記釋放實驗”的同時,這些對照樣本也會進行同樣的實驗過程,以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度。
1976年,“維京1號”和“維京2號”的著陸器先后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隨后按計劃實施了“標記釋放實驗”。

實驗結果表明,在滴入了營養(yǎng)液之后,火星土壤樣本上方的空氣之中,真的檢測到了持續(xù)釋放的帶有碳-14的二氧化碳,并且在對其進行“高溫滅菌”處理之后,這種氣體釋放就停止了,而同時進行實驗的對照樣本,卻全程沒有反應。
可以看到,這樣的實驗結果無疑是令人振奮的,因為這意味著,人類可能首次發(fā)現了火星上的生命,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出科學家們在當時欣喜若狂的表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實驗結果最終并沒有得到NASA的確認。
正如前文所言,“維京計劃”有多項生物學實驗,而根據NASA的說法,后續(xù)的研究顯示,在這些實驗中,除了此次“標記釋放實驗”之外,其他的實驗均沒有檢測到生命存在的明確跡象,而即使是后來重復進行“標記釋放實驗”,也沒有復現相同的實驗結果。

(↑“維京1號”著陸器的土壤采樣器在火星表面挖出的溝槽)
所以NASA認為,此次“標記釋放實驗”所給出的結果,可能是因為火星表面某種特殊的化學反應造成的,也可能是檢測設備的誤判,所以并不能作為火星生命存在的確鑿證據。
然而這樣的說法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實際上,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有不少科學家都對此表示了懷疑,其中就包括了“標記釋放實驗”的首席研究員吉爾伯特·萊文(Gilbert Levin),他曾多次撰文指出,那次“標記釋放實驗”所給出的結果,最簡單、也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我們發(fā)現了火星上的生命。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猜測,由于火星上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惡劣,因此只有少量的生命體以微生物的形式零星地分布,而在1976年的那次“標記釋放實驗”中,NASA幸運地發(fā)現了一些火星上的生命體,卻在隨后的“高溫滅菌”環(huán)節(jié)中殺死了它們。
當然了,這也只能說是一種猜測,所以大家看看就成,不必太過當真。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關于“維京計劃”是否真的發(fā)現了火星生命,依然存在著不小的爭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