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攻,其下攻城?!敝袊俗龃笫?,尤其是打仗這樣的國之大事,一定要先“廟算”,提前想好多種方法,設計各種方案,選擇多種途徑,從優(yōu)到劣,依次運用。勝有勝的打算,敗有敗的退路。這才叫謀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孫子兵法》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攻,其下攻城。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與其說是我黨我軍歷史上一次驚人的壯舉,不如說是我黨我軍歷史上一次慘痛的教訓。30萬中央紅軍經過兩年長征,行程二萬五千里,到最后到達陜北,只剩下3萬人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毛偉人曾經為紅軍定下了上中下三策。如果按照毛偉人的戰(zhàn)略,紅軍不需要長征,也不會有那么大的損失。因為當時毛偉人在中央受到排擠,說話沒有人聽。他的策略當然也不會被采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毛偉人當時定的上策可以叫“圍魏救趙”,攻其必救。在蔣介石對井岡山進行第五次“圍剿”的時候,國民黨的軍隊已經到達中央蘇區(qū)的腹地了,經過長期的封鎖,井岡山的軍民已經非常困難了,繼續(xù)采用前三次反“圍剿”時的游擊戰(zhàn)術來對付國民黨部隊明顯力不從心了。當時國民黨采用了堡壘主義戰(zhàn)法。穩(wěn)扎穩(wěn)打,紅軍應付起來非常吃力。為了扭轉戰(zhàn)局,毛偉人建議紅軍主力應該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qū),縱橫于杭州、蘇州 南京、蕪湖、南昌、福州之間,將戰(zhàn)略防御轉變?yōu)閼?zhàn)略進攻,威脅敵之根本重地,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作戰(zhàn),用這種方法,就能迫使進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區(qū)之敵回援其統(tǒng)治要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據地的進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為啥要援助“福建人民政府”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為當時的福建在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陳銘樞、蔣光鼐等聯(lián)合國民黨內李濟深等一部分愛國人士,共同行動,發(fā)動了震動全國的福建事變,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通稱"福建人民政府"),公開宣布與蔣介石及其南京國民黨政府決裂,并與紅軍訂立抗日反蔣協(xié)定。常言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只有最大程度地團結盟友才能打敗敵人。毛偉人曾風趣地說:這個建議就是和敵人“大換防”,敵人要到中央蘇區(qū)來,我們就讓給他,我們到江浙一帶去打游擊,到福建的武夷山建立革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原國民黨將領宋希濂回憶說:“連南京一帶那樣重要城市的防打務,只是以憲兵、警察和一些地方團隊來維持”,蔣“最擔心的是共軍由閩北竄到浙江、安徽、江蘇一帶”,威脅其“根本重地”??墒钱敃r臨時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繼續(xù)把反蔣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這些中間力量視作“最危險的敵人”,又害怕紅軍主力向外圍進攻會造成中央蘇區(qū)的丟失,所以拒絕采納毛偉人的大好上策,錯過了打破“圍剿"的良機。毛偉人制定的這個主動出擊蘇浙皖贛實際上就是“圍魏救趙”的上策。上策不被采用,紅軍一步步陷入被動,局勢越來越艱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毛偉人的中策是誘敵深入,請君入甕。1934年6月下旬,毛偉人再次建議:在紅軍作戰(zhàn)連連不利的情況下與其和國民黨軍隊硬拼,不如一路退卻向西邊。西邊是哪?是湖南。當時情況再說向浙江向安徽已經不可能了,國民黨大軍重重包圍,已經出不去了。正面硬拼也是不行的。但還可以向另外方向采取戰(zhàn)略進攻,即以主力向湖南中部前進,調動江西敵人至色政策都是誘敵用南前消滅之。這是中策,大家知道,用兵貴在主動,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為啥說要把蔣介石的軍隊調到湖南中部再消滅呢,因為湖南省中部是大山區(qū),可以和鄂豫皖的大別山地區(qū)相提并論,也是國民黨統(tǒng)治薄弱區(qū),有更多山區(qū)貧苦農民,對紅軍和黨來說,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家都看過一部電視劇叫《烏龍山剿匪記》吧,就是湖南中部,山高林深,更利于打游擊戰(zhàn)。紅軍過去更有用武之地。但中策又沒有被接受,只是決定派紅七軍團作為抗日先遣隊向贛東北方向前進,派紅六軍團從湘贛蘇區(qū)到湖南中部去發(fā)展游游擊戰(zhàn)爭并創(chuàng)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用周恩來的話說:“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調敵?!碧铰返募t六軍團,調敵的是紅七軍團。但這些轉到外線作戰(zhàn)的兵力過于單薄,國民黨軍主力不為所動。實際上沒有起到吸引國民黨軍從中央蘇區(qū)調出的作用。很多年之后,毛偉人在談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時,對記者范長江分析時談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不應當搞廣昌大決戰(zhàn),不應同陳誠指揮的主力硬拼。當時國民黨中央軍是裝備先進人員充足的勁敵,紅軍對國軍是以弱對強,正面抵抗,肯定不會勝算,應當暫時放棄蘇區(qū),分紅軍為四路,猛出杭州、蘇州、南京、蕪湖四點,施以佯攻,以誘動江西兵力,然后選擇弱點一戰(zhàn)而勝,得勝后回江西,再突破弱的方面,則蘇區(qū)可以保全。毛偉人認為,拿這一戰(zhàn)線的暫時失利(地方被占)換得別一戰(zhàn)線的勝利,我的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地方是可以恢復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策、中策都沒被采納,剩下的只有下策一一 長征(最初叫戰(zhàn)略轉移)。毛偉人無限感慨地說:“此計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圍剿’的希望就最后斷絕,剩下長征一條路了。”

歷經千辛萬苦,無數紅軍將士浴血奮戰(zhàn)建立的紅軍根據地就這樣被斷送了。從此,關山千重,征途萬里。紅軍不禁要問:踏遍青山,何處是家?即使是下策長征,一開始也不是毛偉人說了算,一開始紅軍撤退采取了逃跑主義。還要帶上壇壇罐罐,再加上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導致紅軍蒙受巨大損失,傷亡慘重。直到遵義會議后,偉人有了決定權,克服了自然的和人為的種種困難,長征才有了希望。幸運的是下策保住了紅軍,保住了中國共產黨,保住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參考文獻:《毛澤東軍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