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quán)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在中國科學史上,楊振寧的名字始終與各種爭議相伴。
有人因他加入美國國籍而質(zhì)疑其愛國心,有人因他晚年歸國而嘲諷其“回國養(yǎng)老”。
但如果拋開這些刻板印象,從歷史與科學的維度來審視這位物理學巨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更真實、更了不起的楊振寧。

被低估的科學地位
楊振寧的學術(shù)成就,其實遠超很多人的想象。
1957年,他與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位華人諾獎得主。
然而,這一榮譽還只是冰山一角。
他提出的“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被《自然》雜志評選為“過去千年影響世界的20項物理理論”之一,與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理論、愛因斯坦相對論并列。
這一理論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奠定了基礎(chǔ),直接催生了7項諾貝爾獎成果,包括希格斯機制的驗證。

更鮮為人知的是,楊振寧的研究領(lǐng)域覆蓋統(tǒng)計力學、凝聚態(tài)物理、場論等六大方向,其學術(shù)深度與廣度在當代物理學家中極為罕見。
“楊振寧是繼愛因斯坦、狄拉克之后,第三位‘物理學全才’?!?br/>
這是美國物理學界對楊振寧的權(quán)威評價。
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同時,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甚至希望其接任院長,卻被他婉拒了。
比起行政工作,楊振寧更希望自己能專注于科研。

被曲解的“不歸之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沖破重重阻礙回國效力,而楊振寧選擇留在美國。
這成為了他此后備受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實際上,美國政府在1950年代,對華裔科學家的離境管控是非常嚴苛的。
錢學森因掌握導彈核心技術(shù)被軟禁5年,而楊振寧岳父杜聿明的身份,更使其處境敏感。
直到1971年中美關(guān)系緩和,楊振寧成為首位訪華的美國華裔科學家,卻也要為此繞道法國辦理簽證才行。
而且,楊振寧從事的是理論物理研究,可當時國內(nèi)急需的是核武器、導彈等應用型技術(shù)人才。

楊振寧并不是一個動手能力很強的人。
在芝加哥大學的時候,楊振寧做實驗就總是會引發(fā)爆炸事故。
曾有人調(diào)侃他:錢學森能造導彈,楊振寧可能連實驗室的電路都修不好。
就算楊振寧強行回國,其理論專長大概也難以在“兩彈一星”工程中發(fā)揮作用。
而楊振寧在留美期間,也不斷通過學術(shù)網(wǎng)絡(luò)為中國爭取資源。
他曾自費資助數(shù)十名中國學者赴美交流,并將所得獎金、房產(chǎn)悉數(shù)捐贈國內(nèi)教育。
1971年訪華時,他列出的“會見名單”中包括大批身處困境的科學家。
鄧稼先就因他的點名而免受沖擊,得以繼續(xù)領(lǐng)導核試驗。

被誤解遮蔽的友誼
說起楊振寧與鄧稼先,至今鮮為人知的是,他們是相交相知半個世紀的朋友。
兩人自幼相識于北京崇德中學,由于他們的父親都在清華大學任教,兩家交往密切。
楊振寧年長兩歲,聰慧過人,機敏靈動;而鄧稼先性格沉穩(wěn),踏實可靠。
性格互補的兩人也彼此欣賞,建立了深厚友誼。
抗戰(zhàn)期間,學校南遷昆明,他們一起考入了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
躲避空襲的日子里,兩人堅持研讀物理書籍,探討學術(shù)問題。
在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他們依然積累了扎實的物理學基礎(chǔ),也堅定了科學報國的信念。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兩人先后赴美深造。
在芝加哥期間,鄧稼先曾與楊振寧、楊振平兄弟同住。
楊振寧后來與杜聿明之女杜致禮結(jié)婚并留美從事科研,而鄧稼先于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后突破阻礙回國。
兩人僅用兩年完成博士學業(yè),掌握了當時最前沿的核物理理論。
1958年,鄧稼先受命主持中國首枚原子彈研制工作。
1964年,我國首顆原子彈成功引爆時,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楊振寧激動不已。
受政治因素影響,他直到1971年才得以回國。
在周總理安排下,這對闊別二十余載的老友終于重逢。
當鄧稼先告訴他,原子彈完全依靠中國自主研制時,楊振寧當場熱淚盈眶。

在特殊年代,鄧稼先曾因兩次核試驗失誤,面臨不利處境。
楊振寧訪華時,卻堅持將他列入會見名單。
此舉客觀上保護了鄧稼先及其團隊成員,保護了一批科學家。
晚年的楊振寧也多次回國交流,每次與鄧稼先見面,楊振寧總會送他一些音樂唱片等禮物,叮囑他要注意身體,勞逸結(jié)合。
但長期高強度工作,已嚴重透支鄧稼先健康,他于1985年被確診直腸癌晚期。
1986年鄧稼先逝世,楊振寧專程到八寶山祭奠,灑淚痛悼故友。
鄧稼先病危時,楊振寧也曾專程回國探望。
當?shù)弥獡从炎鳛閮蓮椩獎?,僅得到了20元獎金的時候,楊振寧深受震撼。
鄧稼先留下的寄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成為了他晚年歸國的精神動力。

2003年定居清華后,他捐出全部年薪建立基金,并推動成立高等研究院,培養(yǎng)新一代物理學家。
2015年,楊振寧正式放棄了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很多人說他是回來“養(yǎng)老”的,可93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為祖國科研事業(yè)做出了不少貢獻。
他親自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強調(diào)“物理直覺比公式更重要”。
針對彼時教育重技術(shù)輕理論的弊端,他推動清華開設(shè)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引進姚期智等頂尖學者。
他力主“基礎(chǔ)科學需數(shù)十年積累”,促成對純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投入。
2016年,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馬約拉納費米子,正是受楊-米爾斯理論啟發(fā)。
憑借學術(shù)聲望,楊振寧還為清華爭取到與普林斯頓、劍橋等機構(gòu)的合作機會。
2017年,他更以中科院院士身份參與國際大科學項目,提升中國話語權(quán)。
世人對楊振寧始終有許多誤解和偏見,但無論如何,他都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楊振寧的成就與貢獻,終將由歷史的天平衡量,而非流言的標尺。

參考資料
澎湃:楊振寧究竟有多了不起?35歲拿諾獎并不是他的巔峰
央視網(wǎng):感動中國丨楊振寧用50年回應鄧稼先千里同途之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