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上雷婆頭峰記

文|盧厚德

雷婆頭峰是國畫大師潘天壽家鄉(xiāng)附近的一座山峰,離冠莊不遠,大師年少在家時經(jīng)常去哪兒放牛、砍柴,并言自己乃雷婆頭峰上一塊石。大師成名后,作品落款時,常用“雷婆頭峰壽者”作筆名。早就耳聞家鄉(xiāng)有這樣一座名山且心向往之,無奈一直沒有機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辛丑年(2021)春,我走訪親家,親家為冠莊人,他們覺得我這個老師也算文化人,故引觀國畫大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半山遙望雷婆頭峰

壬寅年(2022)春,小孫女出生,家庭事務變得以她為中心。夏,我左腿骨折,臥床數(shù)月,其間無聊,每望窗外青山,輒思雷婆頭峰。翻閱與大師相關的書籍,發(fā)現(xiàn)1960年代,他創(chuàng)作完成《映日荷花別樣紅》后,開始以“雷婆頭峰壽者”藝名落款,而這“雷婆頭峰”四字,是大師以家鄉(xiāng)”雷婆頭山”“帽峰山”兩座山合稱而來,家鄉(xiāng)情結深厚。妻子見我翻閱有關潘天壽的書籍,便知我心思,安慰說:"待你腿傷痊愈,當同往登臨。"然而這一年的愿望終成空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癸卯年(2023年)夏,我結束了寧中這邊的工作,來到海亮高中,接任高三兩個班的語文課,其一為美術班。美術班的孩子活躍,說話做事自帶個性。知道我來自寧中,寧海本地人,遠地來的幾個孩子,跟我走得很近,聊些國畫大師潘天壽有關的事。多年前,我在眠牛山下的六中工作時,也曾帶過學美術的學生。當年的學生出色的很多,像周毅已經(jīng)成為寧海在國內比較有名氣的年輕畫家了。我說些他們成功的故事勉勵孩子們,雷婆頭峰是我們常聊的話題,并期待有朝一日共登臨。2023-2024學年,高三教學任務重,也擔心腿傷,心里雖癢癢,但很少出游,登雷婆頭峰也無從談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殘留的相見嶺古道

乙巳年(2025年)初五,外甥一群人預約要來家拜年。家有柴火灶頭,他們說要吃柴火飯,燒柴火飯需要干柴,我便向妻子提議去雷婆頭峰,一邊可以采一些干柴,一邊又可以登峰,妙事一件。于是說走就走,開車導航往冠莊西相見嶺方向前行。車至云舍禪寺前,下車步行至半山,沒成想一陣急雨驟至,出門沒看黃歷,雨具沒帶,山徑泥濘,舉步維艱,撿了幾根枯柴后,妻子勸返,我悵然若失,悻悻而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云舍庵

歸途遇一老翁種洋芋遇雨躲路邊屋檐下的,我們便聊及雷婆頭峰。老者說雷婆頭峰有來歷,傳說古代,冠莊一帶有白龍作怪而造成水患,農作物欠收,百姓流離失所,十室九空。雷婆同情百姓遭遇,辭別雷公私自下凡人間,降伏白龍,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而這私犯天條觸怒了玉帝,便命托塔李天王將雷婆鎮(zhèn)在雷婆頭山頂,上壓大石塊,這便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百姓感恩雷婆,便稱此峰為雷婆頭峰。潘天壽少時常登此峰,放??巢?,觀云聽雷,局居旮旯,心懷高遠,習畫不輟。聯(lián)想熟知的潘先生往事,愈覺此峰之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天后,天朗氣清,艷陽高照,看氣象預報,第二天天氣將轉陰回冷。好鄰居老張知我心事,就說今天難得如此好天氣,我們鄰居去登一下雷婆頭峰,邀約同游。張公資深驢友,熟知附近景點路況。于是我、妻子、老張、老趙四人午飯后略加準備,即驅車又往雷婆頭峰方向。

嫩暖的陽光透著春的信息,和風拂面,蟄伏許久的大地在蘇醒,萬物正萌發(fā)。步行至相見嶺頂,往北走是梅林仇家方向,往東是牌位山。當?shù)匕傩昭?,從仇家望向雷婆頭山,能見神牛的脊背。我們則沿嶺脊折向西南往雷婆頭山,嶺脊小路上我們發(fā)現(xiàn)有冠莊與梅林仇家的山界碑。山陡林密,路亦險峻;老張拿出柴刀,砍下路邊的竹竿做拐杖,一人一支,扶持著沿山脊而上。路上看見有些樹上系有紅帶路標,上寫“寧海潘天壽文化節(jié)”字樣,我們才知道,前不久有過活動,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也曾沿此路登過雷婆頭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沿途所見皆為密林,參天大樹不多,雜木興盛,多年不開山,草木興盛自不用言說,但遺憾的是我們這一帶常見的青松竟難見到。不一會兒,我發(fā)現(xiàn)令人唏噓之事:能見到的高大松樹基本枯死,很多已倒斃地上,其狀慘然,如散架之枯骨,松線蟲肆虐之禍竟如此之烈!看著眾青松枯死倒伏,張公嘆曰:"昔日潘天壽筆下蒼松,今已難覓矣。"我聞言,不禁慨嘆:時代變遷,蟲害頻發(fā),山木亦難逃劫數(shù),而首當其沖的竟是這棟梁之材的松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倒斃的松木

攀爬并用,行至峰頂,雷婆頭峰的原生態(tài)已不在,山頂建有高壓電線基座。呼喊一聲,“雷婆頭峰,我來啦!”立頂四顧,激情為之澎湃,視野為之開闊。天地蒼茫,靜默高遠;瞭望西北,山色如黛,天臺山脈之眾余峰負勢競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或爭高直指,或千百成峰,逶迤奔騰,無止無息。層林千轉不窮,好鳥百叫無絕。美景如畫,“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吳均《與朱元思書》)。大師一生為人坦蕩磊落,淡泊名利,注重人品畫品,這脫俗之境,熏陶之功,或不在少。立峰望遠,臨山發(fā)“癡”,大師的“我乃雷婆頭峰上一塊石”,此時才感受得深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近觀怪石嶙峋,山巒匍匐,清風徐來,山濤呼嘯,想當年,大師登峰時該是古松參天,松濤陣陣吧!我立于危巖之上,忽覺天地之廣大,人事之微茫。妻指遠處:"往東那是冠莊吧?"我頷首。大師當年,或也在此凝望故鄉(xiāng),遐思翩翩,躊躇滿懷,砥礪心志,然后經(jīng)歷多少風雨,終將胸中丘壑化作筆底煙云,并內化為藝術之源泉。

雷婆頭峰乃先生心中之圣山(地),就像函谷關之于老子,西奈山之于摩西,龍場之于王陽明,地壇之于史鐵生,它們給了人神光。思及1969年早春,彼時人性失落瘋狂,先生被押回故鄉(xiāng),一身傲骨的他,竟被逼當著鄉(xiāng)親的面跪在雪地上批斗。返回杭城時,列車上撿煙盒,寫詩一首:“千山復萬山,山山峰巒好。一別四十年,人老山未老?!鼻饺f山風光依舊,人心卻變了!劫難后的先生,人生最后的詩歌抒發(fā)的依然是他對摯愛的故鄉(xiāng)的雷婆頭峰的熱愛之情!如今思來,不得不為之動容,唏噓緬懷痛惜之余,則無限地感佩先生的襟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下峰時,山路十分陡峭,我們只能憑借拐杖支撐著一步一步拖地下山,倍覺上山容易下山難!回到相見嶺一平坦處,欣喜地發(fā)現(xiàn)一片新松初長,亭亭玉立,翠綠的針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駐足良久,心中慨嘆,轉悲為喜:天地循環(huán),生生不息;松線蟲雖猖獗,終難阻新松破土而出。正如潘天壽藝術之精神,雖歷經(jīng)滄桑而永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歸而記雷婆頭峰,時在乙巳年孟春。雷婆頭峰之游,不獨覽勝,更悟人生:山高路遠,貴在堅持;風雨過后,終見彩虹;劫波渡盡,笑以待之;坦蕩磊落,正氣浩蕩。感謝老張引路,使我終償夙愿。鄉(xiāng)土之情,藝術之緣,盡在此峰矣。新松之生,更令我見希望:縱使時代變遷,只要我們真情在,鄉(xiāng)土的根脈在,人世間的浩然之氣便永續(xù)長存,藝術的精神也永遠不老。

同行者老張寧華、老趙建興、妻必慧,乙巳年孟春桑洲盧氏厚德記。

 寧海海亮專欄 | 盧厚德:三上雷婆頭峰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更多視頻
寧海海亮專欄 | 盧厚德:三上雷婆頭峰記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投稿郵箱:nbnh3889@163.com 微信18969872107

□ 文章:盧厚德

□ 圖片:鄉(xiāng)土寧海

□ 編輯: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 寧波南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