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跳江的肥貓引發(fā)的輿論還在繼續(xù)。此前因為聽說肥貓舍不得點外賣,許多網(wǎng)友自發(fā)點外賣,送來奶茶、漢堡當作祭祀物,放在“肥貓”出事的橋頭。一位熱心大哥甚至一次性點了8000元外賣。據(jù)說,事后清理,這些外賣高達94.6噸。

就在這個96噸引發(fā)爭議的同時,另一樁新聞是,近日廣東佛山一小區(qū)所謂“骨灰房”裝修鬧得沸沸揚揚。 網(wǎng)上流傳的視頻顯示,居民家里正在裝修,滿墻深黑墻紙貼金佛像,一堵墻都是漆成黑褐色的“供龕”,并分成三四層。 整個房子氣氛詭異,不像是正常生活起居的裝修風格。 這讓小區(qū)很多業(yè)主想到了“骨灰盒房”。 整個小區(qū)人心惶惶,小區(qū)業(yè)主和這家人也產(chǎn)生了矛盾,
其實,這兩個新聞背后的爭議都指向同一個本質(zhì):如何看待儀式感。
廣東佛山的骨灰房在當?shù)鼐揭呀槿牒螅呀?jīng)澄清誤會,起碼業(yè)主現(xiàn)在是說建的是佛堂。但無論如何,骨灰房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近年來多地被曝光有小區(qū)存在“骨灰房”。

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是因為相對于中國人的收入,墓地的價格太貴了。
中國的殯葬土地制度,根據(jù)《公墓管理暫行辦法》,公墓分為公益性公墓和經(jīng)營性公墓。公益性公墓是為農(nóng)村村民提供遺體或骨灰安葬服務的公共墓地。經(jīng)營性公墓是為城鎮(zhèn)居民提供骨灰或遺體安葬實行有償服務的公共墓地,屬于第三產(chǎn)業(yè),土地需要按照“招拍掛”。
《公墓管理暫行辦法》第九條則規(guī)定,農(nóng)村的公益性墓地不得提供給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員。簡單地說,差不多就是農(nóng)村宅基地和城市70年使用權。此外,城市公墓的土地供應上也有限制,土地供應少了,價格自然會上漲。
價格相對便宜的是骨灰堂。《殯葬管理條例》第五條:“在實行火葬的地區(qū),國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處理骨灰?!睆?009年開始,中國民政部便明確要求積極推廣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節(jié)地葬法,鼓勵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
總之就是提倡來無痕去無蹤,不要儀式,最多放進骨灰堂。在一般的骨灰堂,骨灰盒被放入密集的格子中,重重堆疊直到天花板,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像養(yǎng)雞場的雞籠。
所以,昂貴墓地背后的這種態(tài)度和觀念,和認為祭奠肥貓是浪費一樣,認為儀式感是沒有必要的。反過來,不管肥貓事件之后反轉(zhuǎn)狀況如何,當初祭奠肥貓造成的食物浪費,和骨灰房,都是追求儀式感的行為。
在自家祠堂,哪怕是小區(qū)房改造的祠堂,骨灰盒被恭敬地擺開,有家族照片,有佛像裝飾,逝去的人更有尊嚴,活著的人能避開打擾,靜默哀思。這種家族祠堂、祖先安息之地的意味,讓人體會到一種儀式感,滿足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內(nèi)心需求。
普通人也是需要儀式感的。牛馬不需要儀式,而人是需要儀式的。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志。
25年萬年前的非洲大陸上,智人已經(jīng)有明顯的儀式了。這些儀式也是建立在生死觀上的。智人開始為同類死者掘墓掩埋,還在墓穴中置放工具和衣物,好讓死者到另一個世界去使用。智人如此艱苦,都會用極其稀缺的生存資源去進行儀式。而正是這種儀式,牢固了人類的群體生活,由此發(fā)展出更強大的語言、智能。
儀式一直伴隨人類文明。1940年,法國西南部道爾多尼州鄉(xiāng)村,四個兒童帶著狗在追捉野兔,在追逐的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一個山洞。他們進入洞里,結果發(fā)現(xiàn)一個原始人龐大的畫廊。洞頂畫有65頭大型動物形象,有從2米到3米長的野馬、野牛、鹿,有4頭巨大公牛,最長的約5米以上。這就是被譽為“史前的盧浮宮”的著名的拉斯科洞窟壁畫。

原始藝術家,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用粗笨的打制石器、簡陋的油脂燃燒物照明,完成這樣的壁畫。他們很大可能得到了部落的支持,不然無法完成。這就是人類的文明誕生的標志。
甚至再退一步,儀式是智能的標志。一條魚死了,它的同類會很快把它吃掉。一只斑馬死了或被獅子吃掉,斑馬的同伴無動于衷。更聰明的大象,同伴死了,象群會哀悼,圍繞成一圈,發(fā)出幾聲哀鳴,做一些動作,完成一個儀式,才會告別尸體。甚至他們在數(shù)年之間會反復的來哀悼。

《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中有句話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國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戰(zhàn)爭。奧運開幕是儀式,國家公祭是儀式,普通人祭奠親人、一群普通人祭奠一個可憐人,也是儀式。月餅,有精美的包裝,這也是儀式。一輛豪車,大部分也是儀式。這些儀式是一個社會、一個群體生活、文化、傳統(tǒng)的一部分。 普通人, 但也需要儀式。
有那么多人,因為同情,愿意掏錢, 為一個 素不相識的可憐人,辦一個小小的儀式。 這 是 我們這個社會有溫情, 族群有同胞之情、國民團結認同的表現(xiàn)。 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不能只見物資消耗,而不見文化、傳統(tǒng)、情感。
《論語?學而》中有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 行和情感都需要建立在儀式感上。
所謂儀式,就一定要花錢,花掉物資。 儀式感需要建立在物資的消耗,甚至浪費上,人用沉沒成本去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 所以,越隆重的儀式,消耗的物資就越多,浪費得就越多。 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得浪費,這是儀式的基礎,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必然要代價。
實際上,對殯葬儀式而言,并不會浪費土地。拜祭不過三四代,現(xiàn)在的普通中國人家庭里,幾乎找不到五代以上仍然在拜祭、維持的墳墓。這些墳墓,大部分都在時間的長河中消逝于無形了。經(jīng)營性的公墓,時間長的,親屬交費30、50年,無論骨灰盒還是棺木,早就腐朽了,土地就可以再利用。時間短的,十來年就不繳費了,取出來挖個大坑一起埋掉,種棵樹,也不算不尊重。所以公益性墓地甚至土葬,未必會浪費土地,但卻能帶來消費,更重要的是,通過儀式塑造傳統(tǒng)和德行。

人知道從哪里來,才會知道從該向何處去。有強烈的家族傳承,就會有更強烈的生育愿望。反之,沒了儀式感,家族感就會降低,家族紐帶斷裂,再加上對福利的幻覺,自然就愿意成為最后一代。
儀式還對應著人的目的性,而去儀式化,則對應著工具。此消彼長,就是生產(chǎn)過剩而消費不足。反之,不把人工具化,尊重儀式感,人更有儀式感,就對應著相應的很多消費。消費增加,自然也就會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
推而廣之,所有的刺激經(jīng)濟的政策,都應該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刺激的手段。實際上,恰好是把人當作目的的刺激政策,才能事半功倍。

已開快捷轉(zhuǎn)載,歡迎轉(zhuǎn)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zhuǎn)載請遵循轉(zhuǎn)載規(guī)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