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某平臺看到一位網友的真實經歷,她在某大廠拿到總評M-的績效,其中產出M、某范M-,總評M-。雖然提出了申訴,結局依然是被勸退。
那次績效評估前,部門剛剛經歷了一輪架構調整,負責她績效評估的領導變成了原來的+2(她和這位領導甚至從未在線下見過面,飛書上也幾乎沒有交流)。就這樣,績效申訴后到了原來+3。
績效申訴之后,原+1私下聯(lián)系她,大概意思是:“申訴會讓領導們對你失去耐心,放棄原有的管理手段,直接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苯Y果,原領導的話一語成讖,績效申訴之后沒多久,就收到了離職通知。
在字節(jié)如果連續(xù)兩次M-,HR會主動找到你,就像下圖這位網友,有兩個選擇,一、N+1走人;二、PIP,最后大概率還是走人。如果你對績效結果不服,走申訴流程。面臨可能觸發(fā)勸退,連pip可能都沒有。(其實這種情況,不光存在于字節(jié),其他大廠類似也如此)

在大廠,員工對績效結果不滿進行申訴,即便當時沒有讓你走人,也會在團隊中邊緣化,除非你能換崗,否則最后還是被裁。本人作為大廠HR就處理過一位同事的績效申訴,雖然當時沒讓她走人,但下一次績效依然是C,觸發(fā)勸退流程。
她當時在申訴郵件表示自己過去一年勤勤懇懇工作,各項okr指標全部完成,對于績效C的結果表示不認可。她在信中主要表達了三點。
1、開頭不認可此績效,發(fā)起申訴;
2、列舉過去一年的工作成績,并對自己的okr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說明;
3、對領導談績效對她評價給出的不足進行反駁,舉證反對;
郵件發(fā)給了HR、+1、+2領導。后來聽說還給+3領導發(fā)了過去。
收到郵件后,+1、+2碰了一下頭,決定維持原狀(+3連理都沒理,畢竟人是誰都不知道)。然后+1找我說明的情況,找她談了一下,最終她不得不接受此績效。但這也意味著她待在公司進入了倒計時,果然第二次績效依然是C,觸發(fā)了勸退,連PIP都沒給。
3月份,不少大廠迎來了績效季。每到這時候,總有人要背到差的績效評分,心里那個委屈啊。不服,于是提出績效申訴,最后發(fā)現自己成了領導眼中的“跳梁小丑”、“麻煩制造者”。
有些領導面對此直接對下屬明說:“你要是申訴,上面的人會覺得你這人太難搞,懶得再費心思用別的管理手段,最后可能就直接讓你走人?!边@話聽起來有點狠,但也不是沒道理。我見過不少同事,申訴之后沒多久,就收到“大禮包”,灰溜溜地離開了。
因為在領導者看來,每個人績效評分是他們經過反復商量、權衡之后的結果。+1領導畫餅,+2領導蓋章,+3領導默許——整個過程早已在談笑交流中達成共識。你一申訴,就等于是在質疑他們的決策,他們會覺得你不懂事、不識大體。而且,管理者也怕麻煩,要是每個員工都來申訴,那工作還怎么開展?所以,有時候他們可能會選擇最簡單的方式——讓你離開,省得再費勁去處理這些“麻煩事”。
不要天真的認為HR會幫你主持公道。本人作為HRBP可以明確告訴你,其實我和+1、+2都是一條船上的人。這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扎心,但也是事實。
HRBP的工作是協(xié)助管理者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他們也要考慮團隊的整體利益和管理的穩(wěn)定性。他們不會隨便就改變一個已經定下來的績效結果。而且,HRBP也擔心,如果輕易支持你的申訴,可能會引發(fā)其他員工的效仿,那整個績效管理體系就會陷入混亂。
綜上,績效只是一種管理手段,而績效申訴其實是一場“冒險游戲”。它意味著你無法改變結果,甚至可能會失去工作。當然,有些員工進行績效申訴,不是為了改變結果,而是向領導傳遞一個明確的信號:我就是不服,也懶得陪你“演”了。這是一種姿態(tài),即便要走,總要爭取一下,讓自己內心解脫。
作者:佚名。編輯:思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