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說我要求提高農民基礎養(yǎng)老金,從1000元寫到800元又寫到500元了。這是略顯苦澀的調侃,不過這個話題倒是值得展開談一談。
之前我已經(jīng)寫過差不多十篇了,主要是立論和駁論,列舉應該提高農民基礎養(yǎng)老金的諸多理由,以及駁斥反對的觀點,主要有三個:1、農民沒交社保;2、農民有土地;3、財政沒錢。這些我文末都有相關文章鏈接,如有不明白的,請先看之前的文章,自問已經(jīng)足夠充分,無可辯駁了。
“應該漲”已是共識,那剩下的就是“漲多少”和“怎么漲”了,這篇主要談這個問題。
先說我為什么從1000元寫到800元又寫到500元?最開始寫“提高農民基礎養(yǎng)老金到1000元的10個理由”,主要是為了湊個整數(shù)好記,但人家接受不了,所以打了個八折,改成“800元的8個理由”。這不是瞎拍腦袋,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33元/月,農民就算打個五折,1000元總要吧。
后面說500元,是階段性目標,這也有依據(jù),2023年全國農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和衣著支出567元/月,先不管煙酒了,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大約是500元/月——不能再少了,這還不說頭疼腦熱和人情往來。
最近一兩個月,談論這個話題的越來越多,主要是兩會代表委員和一些學者,據(jù)我統(tǒng)計,人大代表中至少有張翼、盧慶國、林至穎、李楊、陳雪萍、趙冬苓都提了這方面的建議,經(jīng)濟學家中有李稻葵、劉守英、陸挺,他們建議的金額,基本上也是在500元-1000元/月區(qū)間。
那到底漲多少合適呢?從理想到現(xiàn)實,從正義到打折的正義,從基本的人道主義到有一定尊嚴的生活,有很多角度,我挨個說。
先從高的說起。如果從“補償正義”出發(fā),農民應該拿到最高的養(yǎng)老金,因為這幾十年他們受到的損害最多。目前退休金最高的是體制內人員,月均超過6000元,那么,農民也應該不少于這個數(shù)。不要覺得這是胡說八道,正好相反,這是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
我也是到了加拿大才有體驗,這邊原住民有各種優(yōu)待:之前我聽說原住民地區(qū)的加油站最便宜,因為他們不用納稅;前幾天一個朋友說,他一個同學的父親當藍領工人周薪最高能拿到超過7000加幣,驚訝之余問“納稅得不少吧”,回答“我們原住民不需要納稅”。我查了一下,加拿大歷史上對原住民的不公平待遇主要包括掠奪土地、限制遷徙、消滅文化、子女分離等制度性歧視,但過去幾十年,中國農民遭受的損害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比加拿大原住民更少。
當然,一億多60歲以上農民,也不能一概而論,年齡越大,經(jīng)歷過土改、合作社、大饑荒、統(tǒng)購統(tǒng)銷、交過公糧、服過勞役……這些經(jīng)歷越多的退休金應該拿的越高——人太多,即便拿不到6000元/月,總之不能低于其他群體。
退而求其次,忘記歷史,不要補償,只講程序正義,所有人一視同仁。比如都按“視同繳費年限”,公務員2014年前沒交養(yǎng)老保險,城鎮(zhèn)職工1998年之后才全部都繳,按后者算起,假設農民18歲下地干活,60歲農民有15年工齡,70歲農民25年工齡,拿1500-2500元/月的養(yǎng)老金,不過分吧?
再退一步,現(xiàn)實一點,量入為出,基于現(xiàn)在財政支出的大盤來算,看看能給多少?我算過,如果把補貼體制內退休人員的財政補貼拿出來補貼農民(沒有任何一種正義觀和福利理念,支持用財政補貼把體制內退休金提高到企業(yè)職工的2倍和農民的30倍),再合并低保支出,人均可以達到597元/月,詳細計算方法見我那篇《 拿出10000億把農民基礎養(yǎng)老金提高到500元很難嗎? 》。如此一來,不需要增加一毛錢財政支出,輕松達到500元/月這個目標。
綜合各方面考慮,從制度設計的角度,我最終的建議是:讓“基礎養(yǎng)老金”名副其實成為一個普惠制度,達到一定年齡,收入低于一定水平,人人都有資格領取——假設年齡門檻65歲,收入水平線2000元,基礎養(yǎng)老金500元,那么不滿2000元/月的最多可領500元,補到2000元/月為止。
往高了算,假設領取基礎養(yǎng)老金的老人有2億,每人按最高標準補貼500元,一年財政支出也就1.2萬億,即便未來把基礎養(yǎng)老金提高1000元,也就2.4萬億。隨著基礎養(yǎng)老金的提高,逐步取消現(xiàn)有其他養(yǎng)老補貼,最終不補貼,并取消現(xiàn)收現(xiàn)付,做實個人賬戶——這樣足夠公平,而且財政完全能夠承擔。毫不夸張地說,這將是一個偉大的制度進步,它不僅可以解決當下迫在眉睫的農民養(yǎng)老問題和社會消費嚴重不足的問題,還可以解決未來人口老齡化之后養(yǎng)老基金入不敷出、財政補貼難以為繼的問題。
當然,如此一來,現(xiàn)在這些一個月拿著大幾千一兩萬退休金的群體將不復存在,以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這本來就不應該存在——參考我們的鄰國日本可知,人家還是發(fā)達國家。
最后說一下“怎么漲”。
首先,過去15年才從55元漲到123元,平均每年漲4塊5毛錢,這當然是不可接受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后,像今年一樣漲20元,也是不可接受的。說起來已經(jīng)是歷年最高的之一,為什么罵聲一片?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其中必定有一條是:明白道理的人越來越多了。
再然后,像白巖松那樣說每年漲20元,同樣也是不行的。在如此慘烈的不公面前,還要循序漸進,說什么“小步快跑”,這不是追求公平,而是站在不公一邊。
那么應該怎么漲?我之前說過,應該設置一個階段性目標,用多長時間,漲到多少?視野所及,我最贊成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先生的觀點,出自他一周前的演講,我把相關段落摘錄如下:
最近大家討論比較多的問題是農村人口養(yǎng)老金的問題……我們能否提一個目標,把養(yǎng)老金從目前的220塊錢,用三年時間達到620塊錢。
簡單地說就是政府財政補貼、國有資本劃轉、養(yǎng)老制度建設要加快,幾管齊下。比如,在一兩年的時間內,使農民每個月的養(yǎng)老金由200多塊錢翻一番漲到400多塊錢,聽起來翻一番幅度很大,但因為基數(shù)很低,翻一番也就400塊錢,用三年的時間能到600塊錢,達到低保水平,這個水平并不高。再用兩年的時間,能否爭取漲到1000塊錢左右,這個水平其實也不高,和城市里退休職工和機關事業(yè)單位的人差距還是差了好幾倍。
劉世錦,公眾號:海豚商業(yè)研究院劉世錦:現(xiàn)在要和過去抓投資一樣抓消費
這才是試圖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的觀點才是令人尊重的觀點,不要說什么“逐步提高”,不要說什么“小步快跑”,要有路線圖,要有時間表,否則都是瞎糊弄。
提高農民基礎養(yǎng)老金的共識已經(jīng)有了,下一步,三年提高到500元/月應該成為新的社會共識。我們要天天說月月說年年說,不要等到一年一度調整的時候才說,而且,誰說只能等到那個時候才能調整?我在寫第一篇的時候說過一句話,現(xiàn)在,我想那句話再重復一遍:“所謂社會共識,就是大多數(shù)人認為應該這么辦,真到了那一步,離實現(xiàn)也就不遠了,它的力量比想象中更大。”
相關文章:
拿出10000億把農民基礎養(yǎng)老金提高到500元很難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