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老白第57篇原創(chuàng)筆記
前言
上周六,我陪兒子打了會籃球。
看到他慘不忍睹的命中率,習慣性提醒他,適當把拋物線調高。
他不以為然,定點投籃和1v1斗牛都輸了,仍把原因歸結于運氣。
喝著他愿賭服輸請的飲料,我實在忍不住笑。
隨即又想起,我們中年人在單位里,也很容易陷入這種慣性思維,其實:
無論你人緣有多好,貢獻過多少功勞,都不要熱衷于“好為人師”,否則,只會弄巧成拙。
01 你的經(jīng)驗,別人未必愿意復制
曾仕強先生在演講時說:
“所謂的醒悟,是在撞了南墻之后才去享受到的福利。
所以不要試圖喋喋不休的去說服別人。
你要知道,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會?!?br/>
身為父母,都希望給孩子灌輸我們的觀念,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
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接受“為你好”,又何況單位里非親非故的同事?
忠言逆耳的道理誰都懂,然而,出發(fā)點再好的勸告,也大多被看成是炫耀。
在電影《江湖》中,劉德華飾演的“就哥”性格沉穩(wěn),善于思考;張學友飾演的“左手”,性格沖動,行事魯莽。
“就哥”多次勸告“左手”要謙虛謹慎,都毫無效果。無奈之下,便有了那句經(jīng)典臺詞:
“說你又不聽,聽了你又不懂,懂了你又不做,做了你又做錯,錯了你又不認,認了你又不改,改了你又不服,不服你又不說,那叫我怎么辦?”
直到電影結局,“左手”才明白“就哥”是對的,卻已無法改變命運。
在35-45歲這個年齡段,很多讀者朋友都已身處管理崗位,也常會為下屬的“不聽話”而頭疼。
其實大可不必,身為管理者,必要的提醒是你的職責,但俗話說:“好話不說二遍”。
愿意聽的,自然能規(guī)避犯錯;不愿聽的,如果犯錯,照章辦事,比你苦口婆心勸說十遍更管用。
02 職場的“為你好”,反而容易造成傷害
曾看過一篇心理學的研究報告,其中提到:
當一個人感受到被“教導”時,大腦杏仁核會激活防御機制。
即使對方觀點正確,也會本能排斥。
我想,這很好的揭示了,為什么年輕人很反感別人說“我當年......”或是“按我說的做絕對沒錯”這些話。
因為,過度介入指導,本質上就是用他們的成長焦慮,來掩飾我們自己的停滯不前。
記得前幾年,我們有一次部門聚餐,領導順應幾個年輕人的想法,選擇了西餐。
點餐時,有個小伙提議點一份戰(zhàn)斧牛排,領導含笑點頭,老李卻嚷道:“大晚上的吃那么多肉不好消化,點份意面得了。”
領導一愣,說:“哎呀,他們年輕人消化快,偶爾吃點沒關系的?!?/p>
牛排上來后,提議的那位小伙,自告奮勇負責分切。
老李說:“你小子,切牛排是左叉右刀,你以后要記住啊,別出洋相了?!?/p>
看到小伙瞬間臉紅到脖子根,我趕緊解圍:“都自己人,別在意那么多細節(jié),趕緊趁熱吃?!?/p>
其實,老李只是覺得戰(zhàn)斧牛排比較貴,擔心小伙點的餐標讓領導難做;提醒餐桌禮儀,本質上也是出于善意而不是嘲弄。
但對于我們中年人來說,永遠不要覺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所以我一定是對的。
很多時候,“為你好”本身就是一種對別人的否定。
中年人的經(jīng)驗很寶貴,但盲目相信經(jīng)驗,只會極其可悲。
寫在最后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前半句,我們大多耳熟能詳,所以很容易忽略后半句。
意思是,我們要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但也要看到別人的缺點,并反思自己的不足。
而在職場上,真正的導師,是永遠保持成長姿態(tài),追求自我提升的人。
不分職位,無關年齡,把自己鍛造成磁鐵,才有吸引力。
《孟子》也有言: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br/>
人到中年,最大的智慧,是懂得“留白”。
那些你忍住沒說的經(jīng)驗,或許是他人成長的契機;
那些你克制住的指導欲,反而能贏來真誠的尊重。
因為,職場最動人的光,是一群人彼此照耀,共同璀璨。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