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熟悉的老電影院,是純真童年里不可或缺的亮點,它們承載了幾代青島人的青春記憶。雖然現(xiàn)在的電影院設(shè)施設(shè)備愈來愈高檔,但可能再也找不回當年老電影院的感覺了……當年的那些美好記憶,是否還深藏于你的腦海?

說起老影院、老劇院,老青島人總有聊不完話題、說不盡的回憶。年輕時,看不到如今這么方便的影訊信息,只有到電影院門前的售票口才能看到,后來才在廣播電臺、當天的報紙上增加了一些介紹。那時想看電影,為了能趕上合適的片場,一般會選擇相隔不遠的影院不因此而空跑。
作為老臺東來說,大光明電影院、遵義劇院和臺東電影院共同撐起了臺東的繁華,選擇的話也比較方便,所以就很少去錦州路上的勝利電影院。如果去逛街里,會在中國電影院和紅星電影院之間選擇一家。如果逛即墨路,那么就會是青島影劇院和東風電影院中的一家了。

曾經(jīng)的“東風電影院”位于市北區(qū)市場三路32號,占地960平方米。該影院1920年即開始營業(yè),是青島市最早的電影院之一。

2005年的東風電影院(吳正中攝影)
在“東風電影院”拆除前,市場三路這一側(cè)老建筑已成為干海鮮一條街了。曾經(jīng)人民市場外的喧囂與即墨路市場的繁華,成為了歷史。市場三路的改造與小商品市場的退路進市,使那片熱鬧的商圈,再也尋不回了。

聊城路看市場三路老照片,左側(cè)即為“電氣館”。
說起“東風電影院”,可算稱得上歷史悠久。早在1920年,日本退役軍官三浦林三就在市場三路和招遠路口建造了一座磚混結(jié)構(gòu)的日式建筑,并開設(shè)影院,起名為“電氣館”。

建成初期的“電氣館”
“電氣館”分上下兩層,雖座位不算多,但放映設(shè)備較為完備,又因只上映日本電影,且位置緊靠日僑居住的中心地帶,開業(yè)后影院的生意一直很好。
1935年的《青島風光》中介紹,位于市場三路26號的“電汽館”,主要放映中西影片,放映時間是下午一時至晚十一時。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電氣館”被國民政府接收,當年的10月,改名為“重光大戲院”,后又更名“重光電影院”,經(jīng)理分別是棲霞人王銘齋和鄒縣人孟文蔚。

1947年,部分青島電影院廣告。
1946年改稱“神州影劇院”,為時政當局中宣部公營,經(jīng)理是青島本市人莊洪周,他還擔任青島市電影戲劇同業(yè)公會理事。
1948年改稱“電化影劇院”,經(jīng)理是天津人楊杏南。1950年,青島市成立中蘇友好協(xié)會分會,影院改稱“友協(xié)影劇院”。上世紀60年代更名為“東風電影院”,直至拆除。經(jīng)過改造后的東風電影院已有座席600個,可以放映各種規(guī)格影片。

1983年后,“東風電影院”逐步開設(shè)了旅館和錄相放映業(yè)務(wù)等。1993年再次改建裝修,并將一層放映廳改為游戲廳。

2001年1月21日凌晨的一場大火,讓東風電影院遭受重創(chuàng)。
很多人依然對2001年初春東風電影院的那場大火有著印象,那期間一系列人為的縱火,曾讓許多市民人心惶惶。后來那個本地縱火盜竊犯被深夜蹲點的便衣在芝罘路抓獲,最終為自己的罪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一場大火,令東風電影院幾遇滅頂之災。同時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中山路至市場三路一線商業(yè)的衰退,“東風電影院”更是每況日下,2003年,最終不得不停業(yè)倒閉。
2009年,“東風電影院”建筑被列入拆除范圍。2011年,在快速路三期工程中被拆除,老影院與這一排殘存的老建筑終成為歷史。

拆除后的“東風電影院”(于海鋒攝影)
至今,仍會時常記起改造前的市場三路周邊繁華的景象,為了能趕上一場電影,常會在“東風電影院”與“青島劇院”之間的小路上先來回看一下放映時間。如時間不多,會在長城飯店或是周邊小飯店吃個便飯。時間充裕點的話,會在即墨路小市場轉(zhuǎn)上一圈??上В欠N簡單而又快樂的時光再也找不回了。

搜集舊影再次感懷,也希望與讀者朋友們一起重溫那段已經(jīng)消逝,卻仍令老青島人難忘的城市記憶......

消失的“東風電影院”,承載了島城人太多的回憶,你是否還記得當年的故事?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fā)布,轉(zhuǎn)載請注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