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師弟與我交流,
提到他已過百日筑基關(guān),身體狀態(tài)極佳,
深刻體會到昔日手淫之害。
我問道:“你是從每晚打坐后開始不再夢遺了吧?”
他答道:“是的,起初兩三個月仍有反復(fù),
夜間易夢遺或無夢遺漏,但之后便漸漸消失了?!?/p>
我肯定道:“這說明你的功夫已上路,比我當初強得多?!?/p>
師弟接著說:
“主要是后來再不看黃,連擦邊的也不看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并非突然有欲望,
而是被外界刺激所引發(fā)?!?/p>
我點頭道:
“確實如此,外界的信息勾起了你的潛意識作祟。”
接下來,師弟問了一個關(guān)鍵問題:
“師兄,你覺得我這么早開始修煉,
對婚后生活會有影響嗎?
會不會變得性冷淡?”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師弟的情況。
他以前屬于高+富類型,
體格健壯,皮膚略黑。
初練拳時,他憑借先天本力屢次將我摔倒。
入門修行一年后,寒假歸來,
大家發(fā)現(xiàn)他變得白皙精壯,
氣質(zhì)越發(fā)清澈透亮,
補上了“帥”這一點。
他遇到的是修行中非常普遍的一個問題。
正好這里略為鋪陳一下。
也就是修行中的情欲問題。
這是個關(guān)口,甚至還被稱為情欲劫。
自古以來,百分之九十九的修行人栽在這里。

從世俗角度看,受小說和影視劇影響,
有兩種認知:一種認為修行必須離塵絕欲,不談情欲;
另一種則是一些流派,特別是密宗,講雙修甚至雙身成就,
但所謂高僧在男女問題上出事的也不少。
拋開上述視角,我們從“情欲”二字本身探討其內(nèi)涵。
先說“情”。
佛經(jīng)認為,我們這個世界屬于欲界。
欲界充滿欲望和煩惱,尤其是情欲,
作為陰陽兩性交合的動力,已深植于生命種子中。
因此,欲界眾生被稱為“有情眾生”,
“情”是推動我們不斷流轉(zhuǎn)的根本動力。
為了斬斷這一動力,
第一種認知主張絕情棄欲,
但這真的是修行的真諦嗎?

我們看禪宗五祖弘忍給六祖慧能的傳法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其意何在?
外界解釋紛紜,但有一點明確:
成圣賢需靠“有情”來修,
脫“情”則無成圣賢之種。
“情”一體兩面,既含欲,也蘊道。
那么,“情”又該如何理解?
需要與“性”一同理解。
“性”為“心”加“生”,
表現(xiàn)人心理上的原生特質(zhì),
即與生俱來的生理需求和行為模式。
“情”為“心”加“青”,
“青”在甲骨文中由“生”(草木初生)與“井”(水源)構(gòu)成,
象征植物生長時的青翠顏色,
引申為“生”的內(nèi)涵,隱含生命力。
因此,“情”是通過外界刺激由“性”產(chǎn)生的心理狀態(tài),
需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觸發(fā)。
韓愈說:“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p>
表明了兩者的體用關(guān)系。

再說“欲”?!坝睘椤肮取奔印扒贰?,
象征對食物的渴望,引申為人類生理本能需求。
因此,“情欲”結(jié)合了心理層面的情感投射與生物性的本能沖動。
鋪墊了這么多,
是想要進一步解釋,
修行需借“情”,但要節(jié)“欲”,
高級者則化“欲”。
當時我與師弟交流時未深入上述道理,
但核心在于存“情”與化“欲”,
即正視情欲,不回避,在生活中修煉,而非隔離。

《周易》中的澤山咸卦,
“咸”即“感”,意為心受“咸”而動。
兌卦為澤,為少女;艮卦為山,為少男。
少男少女青春慕艾,互相心動,
此“咸”即“感”。
這種情感最真摯、真誠。
成年人常回憶青春年少時的情感,
因其真、其誠,發(fā)乎天性和生理本能。
成年后,利益糾纏,難再有如此真誠的感情。
因此,修行實為回歸最本真、最本質(zhì)的狀態(tài),
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
從儒家角度看,
孔子刪減編定《詩》三百,
將《關(guān)雎》置于首篇: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p>
這里的君子淑女,
即澤山咸卦的艮與兌,
互相感應(yīng),互相生情。
師爺曾言,有情則需“調(diào)”情,
此“調(diào)情”非俗說,
而是學會反觀自身,
將這“情”里所蘊含的生機,
調(diào)的活活潑潑,一派天然,
這就是真火候,
有了火候才能建功,才能一陽來復(fù)。

可見,道儒釋三家的真正修行人,
對“情”,都是積極的利用而非滅絕。
有情才有生機。
有生機,才有一陽來復(fù)的生理與心理現(xiàn)象。
無情與絕情,那就是滅絕生機,
那是后世儒家變成儒教之后的反動。
修行,不是修成性冷淡,
而是回歸青春狀態(tài),有感有應(yīng),
有情而不任情泛濫,
有欲而能化欲存情。
此為真修行,在塵不染塵。
聯(lián)系方式
可掃下面二維碼添加我為好友。
歡迎咨詢
添加老師微信
獲取更多知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