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山水田園詩畫境,泉茶雅韻武川情。武義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山水資源更是別具一格。3月22日起,縣融媒體中心全平臺推出《山水武義》專題,挖掘武義各地以山水為媒,打造人文精品線路,建設和美鄉(xiāng)村的案例?,F推出《山水武義》熟溪篇,帶大家觀一程山水,賞一路“豐”景。
近日,記者走進熟溪街道水碓后村,探尋這個兼具紅色底蘊與生態(tài)之美的古村落如何在新時代走出一條振興之路。

水碓后村是徐英烈士的家鄉(xiāng),因水得名,雙坑溪東西兩脈在此交匯,造就獨特的生態(tài)景觀。西坑之水源于海拔782米的紙扇山,東坑之水出自海拔765米的遮包尖山,兩溪在黃金塔村東合流,形成清澈的溪里水庫,最終匯入熟溪,成為縣域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雙溪大樹下徐氏宗譜》記載,“水碓后,舊名大樹下,有大樹數十章,皆大可蔽牛,遂以名村。又因村口有水碓,故稱為水碓后云。此地茂林修竹環(huán)繞,流水潺潺,景色宜人。”
踏入村莊,“徐英故里”大牌坊映入眼簾,清澈碧綠的小溪從村前流過,陽光灑下,水面波光粼粼,溪水沿著蜿蜒的河道緩緩流淌,泛起一圈圈漣漪。在溪邊,93歲的老人徐志云安靜地坐在那里,凝視著溪水,眼神中滿是回憶。記者與老人攀談起來,老人帶著濃濃的鄉(xiāng)音緩緩說道:“從我小時候起,我們一家五口就靠著這條溪生活。那時候日子苦,每天天不亮,我就跟著阿爸來溪邊打水,這溪水又清又甜,養(yǎng)活了我們一家人。”

溪上還有一橋一亭,更彰顯韻味。橋就是胡連橋,取自烈士徐英的乳名胡連。而沿著拱橋往前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座白色亭子,叫做古月亭,取自“胡”字。
沿著小溪繼續(xù)往前走,就能看到一棵三百多年樹齡的南方紅豆杉,與一棵粗壯的古藤纏繞為一體,被稱之為“古藤弄月”。春日暖陽,樹冠覆蓋數十米,在古樹的庇護下,人們在此沐浴陽光、拉拉家常。

順著古樹往村子里走,就來到了水碓后村文化禮堂,寬廣的禮堂內展示著先烈們的革命事跡和村莊的耕讀文化,“紅色”氣息撲面而來。近年來,水碓后村積極挖掘傳承紅色文化,先后修建了徐英烈士墓、徐英烈士紀念館,重點挖掘并傳承以徐英烈士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到精品村的建設中。
水碓后村黨支部書記涂曉紅介紹,目前,水碓后村文旅產業(yè)也初露鋒芒,以徐英紀念館為核心的紅色研學路線,串聯起古樹群、胡連橋等景觀,吸引周邊縣市游客前來探訪。村集體還計劃開發(fā)溪谷徒步、古樹康養(yǎng)等生態(tài)旅游項目。
在另一邊的高品質番茄及蔬菜種植示范產業(yè)園內,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剛移栽不久的玉米、番茄、南瓜等種苗精神抖擻,在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下,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令人眼前一亮。近年來,水碓后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紅色文化,積極爭取省級革命老區(qū)建設項目,加快開發(fā)紅色資源,改造提升村莊紅色文旅設施等。同時,積極與省農科院對接資源,通過“項目支撐+專家指導+農技培訓”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建設農產品產業(yè)示范基地,打造“水碓紅”土特產品牌,讓本土的優(yōu)質農產品走出鄉(xiāng)村。

水碓后村
在水碓后村中部還有塊山,山名叫來龍崗,崗的山脊猶如巨龍騰躍。來龍崗南延的山崗因經常有老虎出沒,且山形如猛虎側臥,所以叫老虎崗。當地人說,久旱之時,只要山頭上云起霧障,必有甘霖降臨。而老虎崗下垂的山巖酷似母虎巨乳,巨乳巖穴,有清泉如涌,常年不竭。水碓后人直接引水入村,而飲其水則謂吃“虎奶”。
如今的水碓后村,白墻新居與百年老宅相互映襯。村民們守護著雙坑溪的生態(tài)本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涂曉紅表示,未來,將持續(xù)推動生態(tài)保護與產業(yè)發(fā)展,讓村莊的環(huán)境更優(yōu)美,村民的生活更富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