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之間的歷史、文化甚至是風俗習慣都或多或少地有著相通之處。最早在公元前后,東漢時期就有漢光武帝恩賜日本使臣印綬的記載,后來隋唐唐時期的“遣隋使”、“遣唐使”更是將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推上了高潮。這種千年以上的歷史交往和文脈傳承,已經給日本這個國家打上了深刻的“中國烙印”,直到今天,日本文化在方方面面也有受到中國影響的痕跡。
當?shù)貢r間21日,在日本東京,日本首相石破茂與來訪的中方外長和韓國外長進行了會面。在公開的現(xiàn)場畫面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幾人背后的墻上刻意展示了一幅漢字書法作品。由于這是一幅藝術作品,因此上面的文字還真不是很好認。筆者查閱資料之后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是“解衣”二字。那么這個“解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掛在這樣的場合究竟又有何用意呢?

根據(jù)歷史的記載,“解衣”二字的出處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的皇皇巨著《史記》,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之中,有所謂“解衣推食”的字樣出現(xiàn)?;搓幒罹褪乔貪h相交時期的著名歷史人物,曾被稱為是“兵仙”的韓信,他在漢朝建立之后先后被封為楚王,淮陰侯。而這個詞原本的意思,是指慷慨地幫助他人,拿出自己的衣服和食物給他人,原文原本是韓信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

由此,我們有理由推斷,日本方面將“解衣”二字懸掛在這樣的場合,很有可能是希望中日、中日韓三國之間能夠通力合作,互相幫助,在接下來世界可能會面臨的大變局之中攜手共進,共同面對可能會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當然了,這個也只是筆者的猜測,至于日本究竟有沒有這個意思,還是就是單純地懸掛一個書法作品,相信大家都能夠有自己的判斷。

不過,不論如何,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出,中日兩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文化上確實存在很深的淵源。在在百年未有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中日兩國唯有以史為鑒、相向而行,才能迎來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