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也講究“書寫卷面分”?

明代書法大家董其昌、文徵明也曾因書跡不佳而“名落孫山”?

在明代,如何憑借一手好字,在考試中拔得頭籌,實現(xiàn)“階級跨越”?

文徵明、董其昌如何逆襲

成為明代書法大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董其昌《冷然格軸》

文徵明《行書七律詩》

童試是明朝科舉考試中最基礎(chǔ)的考試,考中者為“生員”,簡稱“秀才”?!吧鷨T”們首先要通過科考,而科考成績分為四等,獲得一、二等級者,方可取得鄉(xiāng)試資格。

為了能獲得鄉(xiāng)試的入場券,生員們不惜頭懸梁、錐刺股苦讀,千方百計壓題猜想以備臨場發(fā)揮,但因名額限制,結(jié)果只有少數(shù)生員榜上有名,而大部分生員則不能如愿。被篩選下來者,有的是文筆不佳,有的則是書法水平不靠譜。

明代書法大家文徵明、董其昌,在年少時一樣以生員身份參加過“科考”,但是,曾因為卷面書跡不佳而落榜,你相信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嘉《先君行略》書影

據(jù)文徵明之子文嘉《先君行略》記載,文徵明“少拙于書,遂刻意臨學”,成為生員后更加努力臨池,每日苦練。但是在他十九歲應(yīng)歲試時,還是因為考卷上的字跡不佳,而被考官置于三等。

由于書法不佳而未能獲得鄉(xiāng)試的門票,這使文徵明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打擊。此后,他更加嚴于律己,奮志學書,終成書法名家。故而,像文徵明這樣一位明代歷史上富有盛名的書法家,他的書學功力并非生而能之,而是得力于后天的勤學不綴。

作為“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其詩文書畫已深入人心。他學書于李應(yīng)禎,經(jīng)過“因書法不佳,列三等”的羞恥之后,得于臨池,在書法上造詣深厚。擅篆、隸、楷、行、草諸體,書風“溫純精絕”,被稱為“當朝第一”。至九十歲高齡仍能伏案做蠅頭小楷。細覽其傳世作品,可領(lǐng)略他的筆墨風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徵明《醉翁亭記軸》局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徵明《赤壁勝游圖題耑》

無獨有偶,類似的經(jīng)歷,在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身上也曾發(fā)生過。十七歲時,董其昌與堂兄的兒子傳緒一同參加松江府會考。彼時的董其昌少有文名,才華橫溢,在文章水平上自然是遠高于傳緒。但讓他難以接受的是,主持考試的郡守只將董其昌的成績排名其侄之后,究其原因竟是因為他卷面書寫不佳!他的侄子傳緒最后憑借一手好字被列為第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董其昌《周子通書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董其昌《行書七言聯(lián)》

這次考試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固然重要,而出色的書法同樣不可或缺。這一事件也徹底激起了董其昌在書法上下大工夫的決心。從此他開始發(fā)憤練字,起初臨寫顏真卿《多寶塔碑》,后又改學虞世南,認為唐書不如晉、魏,遂開始仿《黃庭經(jīng)》及鐘繇《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等帖。遍覽嘉興一帶時,他結(jié)識了當時的大收藏家項元汴,盡睹其家藏真跡,又于金陵得見王羲之《官奴帖》,悟得筆法真諦。最終,通過臨摹苦練,吸取對唐宋元諸家優(yōu)長,成為一代書法大家。在當時與邢侗并稱“南董北邢”,又與米萬鐘,張瑞圖并稱“邢張米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董其昌《自誥身帖》局部

明代歷屆狀元書跡“大揭秘”!

看過了明代書法大家董其昌、文徵明的學書逸事后,讀者們能認識到,書法在科舉考試選拔中是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具有不可代替的位置。明代“鄉(xiāng)試”和“會試”,考官看的是統(tǒng)一謄錄出的卷子,而由皇帝主持的“殿試”,則考官們直接看的是參加考試者的手跡,而文章與書法兼優(yōu)者,方可拔得頭籌。而這樣學識、書法俱佳的狀元在明代近三百年中為數(shù)不少哦!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明代科舉狀元都寫成了怎樣的精妙筆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吳寬 《種竹詩卷》(局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朱之蕃《跋王羲之〈大道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震孟《行書詩軸》

據(jù)統(tǒng)計,明朝共舉行了88次會試,產(chǎn)生了89名狀元。又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狀元中善書且較有影響者就有20余位。

善書狀元

黃觀

胡廣

曾棨

陳循

商輅

彭時

羅倫

吳寬

謝遷

毛澄

顧鼎臣

楊慎

羅洪先

申時行

張元忭

朱國祚

焦竑

朱之蕃

趙秉忠

張以誠

韓敬

文震孟

劉理順

在殿試時,會士們的試卷真面目將被考官翻閱審批,這時書法的好壞就會直接影響到考生成績排名的先后。

負責考試的大臣會將殿試卷子前十名優(yōu)秀者,按順序排列好交給皇帝觀看。通常情況皇帝尊重考試大臣們的意見,有時皇帝也根據(jù)自己的看法,將十份卷子的名次做些調(diào)整,尤重視被稱之為一甲的前三名,最重視稱之狀元。

此時的文字書法水平及卷面工整美觀,成為非常敏感的形象元素。

從實際情況看,書法水平在殿試中確實發(fā)揮著樹立卷面形象的功能,為會士們爭取好的出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史書記載中,不乏書法優(yōu)秀而被選為狀元的例子,如申時行殿試時,憑借功夫深厚、工整精美、自然大方的楷書答卷,頓時征服了身為主考的皇帝,毫不猶豫地拿起御筆丹書卷上“第一甲第一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炳中、申時行《適適圃圖冊》(局部)

又如《謇齋瑣綴錄》載:“成化丙戌(二年)廷試,王冢宰以程敏政卷字精楷,力贊為第一。”程敏政除文章優(yōu)秀外,卷面文字書法精楷,故而讀卷官力推其為第一,雖然沒有達到目的,只得了第二名的榜眼,但此足以說明書法在殿試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程敏政跋《陸游〈懷成都十韻詩卷〉》

淳安人商輅,他是明朝唯一連中三元者。所謂三元,即在鄉(xiāng)試中為第一名的解元,在朝廷會試中第一名會元,最后正統(tǒng)十年的殿試中獲得狀元。其書法亦頗有時名,明人王世貞《國朝名賢遺墨》收有其書,可以看出他筆墨功夫之深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商輅《浙藩送行詩序》(局部)

山東青州趙秉忠,字季卿,萬歷二十六年狀元,現(xiàn)青州博物館存有其殿試真跡,是當今國內(nèi)唯一面世的狀元卷,洋洋千言,一氣呵成。字體步武鐘、王,一絲不茍、略無呆滯,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才氣橫溢和深厚的功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趙秉忠狀元卷(局部)

不可否認,明代狀元中沒有出現(xiàn)劃時代的書家,大都是喜愛翰墨的工書者,即便較突出的吳寬、朱之蕃、文震孟等,僅可稱“能”而已。這與他們長時間浸染于應(yīng)付科舉考試的“中書體”有關(guān),或因得中狀元后,只著眼于仕途,無意于翰墨之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