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的年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CPI)仍維持在0以上,但包括了全部商品之內(nèi)的GDP平減指數(shù),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降到了0以下,23年為-0.5%、24年-0.8%。
討論之前,先要科普一個經(jīng)濟學常識:核算GDP采用的是當年價格,即包含了全年物價變動、是名義值,但計算經(jīng)濟增速時卻要將其剔除,只計算實際商品和服務數(shù)量的變化。
24年,我國GDP134.91萬億元,23年129.43萬億,即去年的名義增速為4.2%,但統(tǒng)計局公布的實際增速為5%,換言之,全社會總體物價水平下降了0.8%,拖累了名義值。
同樣,23年的名義增速為4.9%,但實際增速為5.4%,總體物價下降了0.5%。

通常,因為溫和通脹的存在(2%左右),一國的名義GDP增速,往往要高于剔除了物價之后的實際GDP增速,這才是常態(tài),只有經(jīng)濟陷入緊縮,才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
比如,21年我國GDP117.38萬億,22年123.40萬億,即22年的名義GDP增速為5.1%,但統(tǒng)計局公布的實際值卻只有3.1%,換言之,當年全社會物價上漲了大約2%。
為何媒體更關注CPI,而不是GDP平減指數(shù),即便后者更能反映全社會物價變動。原因就在它的名字里,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顧名思義,取樣的商品都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一個家庭主婦可能完全不在意豆粕的價格,但豬肉卻時時留心;同樣,一個打工人也不在乎螺紋鋼的價格,但房租卻能侃侃而談。
也許有人會反問,價格更便宜了不好嗎?這是沒有理解通貨緊縮的真正含義,價格下跌只是它的表象,個人收入的更大降幅才是內(nèi)涵,并且很可能會一直如此螺旋式下降。
稍稍解釋一下。價格對個人而言是支出,對企業(yè)而言就是利潤,商品賣不上價、甚至得打折出售,公司就賺不到錢,而要是老板都沒有豪宅和美女,個人只會更慘。

其實,不遠就有活生生的例子。90年代初,日本GDP占到美國的超7成,現(xiàn)在只剩下15%了;30年前蠟筆小新剛開始連載時,野原廣志的工資30萬日元,現(xiàn)在日本打工人還是這個水平。
悲觀地看,很可能過去三十年,中國經(jīng)濟和個人收入突飛猛進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未來能維持住當下的水平,就相當不錯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