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友聯(lián)·茶汐。
有人問我,茶空間是什么?
我想,它或許是一方茶臺上木紋里藏著的年輪,載著一只青瓷蓋碗,盛著山間晨露沖泡的老班章;是書架旁那只剔透的茶壺,咕嘟聲中蒸騰起回憶的霧氣;又或是窗邊竹簾下,一束斜斜的光線掠過茶筅,萬籟俱寂時(shí),你與摯友對坐的呼吸。




我偏愛木的溫度。那些被時(shí)間打磨過的紋路,是自然的筆觸,也是匠人刻下的詩行。
我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從一塊紅木開始——設(shè)計(jì)師戴愛國說,木的溫潤與堅(jiān)固,藏著“瞬間與永恒的并置”。于是,茶臺、茶柜、茶盞……這些靜默的器物,成了方寸之間的宇宙。它們不喧嘩,卻總在某個(gè)午后,讓光影停駐,讓心事沉淀。

“器物雖小,卻能納大千世界。”茶席上的一只素色茶盞,盛過明前龍井的鮮嫩,也盛過普洱的醇厚。木紋里或許還留著某位茶人指尖的溫度,或是某次深夜長談時(shí)氤氳的水汽。
我們相信,器物之美,不在于被陳列,而在于被使用。當(dāng)你的掌心貼合杯壁的曲線,當(dāng)茶湯傾瀉時(shí)水聲清越,那一刻,茶器便成了山河的縮影,生活的注腳。


茶室不必宏大,但需有境。50㎡亦或500㎡,友聯(lián)·茶汐的茶空間,都只像一首留白的詩——沒有雕龍畫鳳的堆砌,只有木的素樸與光的流動。茶臺是主筆,茶椅是逗點(diǎn),茶柜收納著四季的茶香,而一扇窗,框住外界的紛擾,只留下竹影搖曳、雨聲淅瀝。

在這里,茶是媒介,空間是語言。商務(wù)洽談的鋒芒被茶香柔化,好友相聚的笑語被木紋包裹,獨(dú)處時(shí)的思緒則隨著茶煙裊裊升騰。曾有客人說:“在這里,時(shí)間像被松脂封存,每一刻都清晰可辨?!?/p>
總有人說,現(xiàn)代人早已失去了“慢”的能力。但我們見過凌晨仍在公眾平臺留言選器的上班族,見過用茶盒收藏孩子乳牙的母親,也見過在茶席上重拾書信往來的夫妻。茶的空間,原來從未遠(yuǎn)離——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棲居在城市的褶皺里。


茶器是載體,茶湯是紐帶。我們相信,一杯茶能消弭距離——無論是天南海北的陌生人,還是忙碌生活中疏于相見的自己。
一位??驮诓枧_前寫下:“第一次來時(shí),只為體驗(yàn)如何點(diǎn)茶插花;如今,卻總想來這里尋一片心安?!庇崖?lián)·茶汐的茶空間,不教人如何喝茶,而是邀請你以本能去感受:木的觸感、器的弧度、茶的層次,以及那些未被言說的情緒。



此刻讀到這里的你,或許正倚在辦公桌前,或許剛哄睡啼哭的嬰孩。不妨抽出片刻,為自己斟一杯茶。
不必苛求名貴的茶器或稀有的茶葉。一只瓷杯,一捧清水,幾片蜷縮又舒展的葉子,足矣。若你愿意,歡迎在評論區(qū)寫下你的茶事——那只摔出金繕裂紋的蓋碗,那次與陌生人在茶館的偶遇,那杯加了蜂蜜的童年茶味……

畢竟,茶的空間,從來不在他處。
它在你端起杯子的那一刻,悄然生長。

共赴東方
4月17日,我們將在廈門茶博會與大家赤誠相見,去邀請愛茶人、匠人、設(shè)計(jì)師與藝術(shù)家,以紅木為紙,以茶湯為墨,書寫當(dāng)代茶生活的美學(xué)篇章。若你路過,不妨推門而入——
一壺水正沸,一盞茶待傾。
木香與茶韻,皆為你留白。

寫在后面
“文化自信,落在具體的人、事、物上。這是友聯(lián)·茶汐的初心,也是我們與每一位愛茶人的默契。愿這片茶空間,成為你與東方美學(xué)溫柔相遇的起點(diǎn)?!?/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