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nèi)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jié)尾
80年代是一個革新的時代,在父輩們的心中這也是他們擁有最多機遇的時代,每個人心中都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情與向往。

不僅如此因為高考的恢復,80年代也成為了知識分子心中的“烏托邦”,人們的生活非常簡單,能夠吃飽穿暖就十分滿足。

日常的生活也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每一張承載著80年代記憶的照片上人們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拍攝于80年代的老照片你看到過嗎?

看到這張照片有沒有感受到何為“人間煙火”呢?那時候在鄉(xiāng)鎮(zhèn)上幾乎都是沒有大型超市的,人們想要購買蔬菜肉類都是等著趕集的時候購買。

并且那時候的蔬菜瓜果都是純天然的,沒有用“科技”去進行驅(qū)蟲或增色,人們使用得最多的肥料就是“人體化肥”,也就是“糞便”。

因此在80年代的農(nóng)村“化糞池”是隨處可見的,尤其是莊稼地里最常見,這些“化糞池”一般都是直接接通到了農(nóng)民家中,人體排泄物和養(yǎng)殖的家畜排泄物都會直接流通到“化糞池”里。

等到需要施肥時就用扁擔挑兩桶化肥,直接澆灌在蔬菜上,不僅能夠讓蔬菜種植良好,還沒有公害。

80年代的上海,經(jīng)濟比起其他地區(qū)已經(jīng)超前許多了,車水馬龍的模樣看著十分繁榮,上海在那時盡管不是人人都能去,但卻早已成為了大眾心中的“繁華大都市”。
在許多城市都還乘坐傳統(tǒng)大巴車的時候,上海已經(jīng)開始流行“電車”了,將車子上方連接一根電軌,按照規(guī)定的線路行駛,能最大程度上節(jié)約再生資源以及保護環(huán)境。

畢竟早期的大巴車都是燒油的,每當大巴車駛過,后面都會產(chǎn)生濃濃的黑煙,不僅氣味難聞,對環(huán)境也有一定的污染。

80年代人們的生活是非常簡單又充實的,那時候人們都為了生活在努力奮斗,并且隨著國家的發(fā)展,人們生活也是越來越好,每個人心中都懷揣著對未來的期許。

工作生活也非常有干勁,照片中一對夫妻正從商場采購完回家,在那時候能夠擁有一輛自行車家境也是非常不錯的。
不僅如此,她們手中所提的采購品也非常多,滿載而歸的他們臉上也露出了非常幸福的笑容,在80年代人們整體的風貌上來看,也能感受到一片“欣欣向榮”的美好。

“先生,瓜子花生要嗎?”還有多少人記得曾經(jīng)在綠皮火車上聽到的叫賣聲呢?那時候不少人遠行歸家都只能乘坐火車,每到了春運時段,火車站隨處可見席地而睡的購票人。
不僅如此,現(xiàn)如今火車票已經(jīng)是嚴格管控,不會存在超載的情況,但是在那時人們都想要歸家,因此還有不少站票出售,到了春運時期,就連火車的廁所里都站滿了人。

而那時候的火車和現(xiàn)如今我們所乘坐的高鐵不同,那時整體的環(huán)境還是比較差的,并且即便是在火車上也能看到隨處抽煙的乘客。

早期的火車就連看風景的玻璃窗都能夠打開,讓乘客能夠感受到高速行駛中所產(chǎn)生的風速,不過現(xiàn)如今為了確保安全問題,打開車窗和吸煙等行為,已經(jīng)不被允許了。

在80年代人們的通訊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比起最初只能通過信件交流的方式來說,BB機和電話亭的出現(xiàn),極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不過或許許多人非常好奇,那時候的人想要打電話,怎么能夠確保對方就站在電話亭前面呢?

實際上這也就凸顯了BB機的好處,用BB機將簡訊傳遞過去,約定好時間,去往電話亭以后直接撥打所屬電話亭的區(qū)號就能夠接通。

一般來說打一次電話價格就在2塊錢左右,如果是要跨省溝通,那么價格就會更貴,在不少車站的小賣部也有專門用來打電話的座機,長途通話收費就會比較高。

在1977年9月中國開始恢復了高考的制度,因此在80年代就能夠看到許多成年人出現(xiàn)在校園中,他們也是想要通過高考去就讀一所好的大學,以后分配工作時能夠因為文化學識加分。
在80年代因為經(jīng)過了一段時期的文化“空窗期”,導致了各行各業(yè)都是人才緊缺的狀態(tài),因此也就有不少大學實行了“畢業(yè)生包分配”的政策。

甚至有的單位還提供宿舍,只為拉攏人才,因此人們?yōu)榱双@得更好的生活,在校園中都是拼命學習。
那時候的圖書館基本上看不見“渾水摸魚”的學生,每一個人前往圖書館都是為了埋頭苦讀,查閱相關(guān)的資料,提升自己的認知。

而那些進到大學校園的學生們,生活也并不是非常悠閑的,反而也是不斷地在努力學習,爭取將專業(yè)知識全部容納在自己的腦中。
現(xiàn)在不少大學生讀書時都是吃外賣或者外出下館子,但是在那時候的人們心中,哪怕一角錢都要節(jié)約下來,因為這一角錢就能買兩個饅頭。

讀書時去食堂吃飯沒有統(tǒng)一的餐盤,都是自己帶飯盆,那時候大多數(shù)人購買的都是搪瓷盆,耐用又防摔。

想要喝水也只能自己拿著水壺去水房打一壺,因此在80年代的校園食堂中就經(jīng)常能夠看到照片中這樣的場景,每個人端著盆提著壺。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80年代工廠里勞作的女工們,她們沒有專業(yè)的工作服,基本上都是穿著自己的衣物,并且那時候大多的衣服款式都是襯衣類型的。
五六塊錢買一套衣服,一兩塊錢買一雙膠鞋,這種老式的膠鞋在水泥地上很防滑,但是在瓷磚地上就堪稱“后腦勺殺手”,稍不注意就會滑倒,后腦勺就磕在地上。

那時候職工每天打飯都是有定量的,每個人也就花費幾毛錢,從她們臉上的笑容也能夠感受到那時心中的開懷,有工作能攢錢,還有飯食補貼。

不過她們打飯的方式也和校園食堂差不多,需要自己帶盆,如果有時上工時間比較緊來不及拿盆,食堂打飯的工作人員就直接用塑料袋盛飯給職工。

那時候人們對生活是非常容易滿足的,在80年代,火車站的月臺上通常都有專門售賣吃食的攤位。
一般也都是餅、饃或者包子之內(nèi)的,價格比起外面來說要便宜許多,那時候為了節(jié)約環(huán)保,一般都是沒有購物袋的。

買了餅就直接用餐巾紙包起來裝進包里,油條就用繩子捆,水果就用網(wǎng)兜直接包起來,如果遇到有人自帶了提兜價格也會隨之減少幾分。

中國第一家肯德基是在1987年入駐到了北京,那時候肯德基算是非常高端的餐廳了,使用的雞也都是火雞,和現(xiàn)在使用的國產(chǎn)白羽雞不同。
并且那時候在肯德基點單都是直接用筆勾畫想要的商品,完全沒有現(xiàn)如今電子下單這般便捷,不僅如此肯德基的物價在80年代時期就非常高了,一般人也不會經(jīng)常去吃。

那時候一份薯條就要6.5元,一根香甜玉米棒售價是7.5元,一份十五塊雞的“全家桶”售價是97.5元。

不過因為是首家,因此在開業(yè)時仍有不少人前去光顧,店面一共分成了三層,開業(yè)的第一天北京前門的肯德基餐廳營業(yè)額就達到了8.3萬元。

見過賣吃的、賣穿的,你見過賣水的嗎?這張照片就是拍攝于1980年的成都,一位法國攝影師抓拍下了這新奇的一幕。
一位白胡子的老者坐在藤椅上,他的前面放了兩個桶,水井抽上來的水正在不停灌滿水桶,這個老人就是專門在成都賣水的。

這也是因為早期自來水并不能百分百的普及到每個家庭里,加上供水時常不穩(wěn)定,因此賣水也就成為了一個行業(yè)。
那時候的物價也比較低,一挑水只要兩分錢,兩毛錢就能提一噸水回家,照片中的老爺爺為了方便直接在出水的膠管上套了一個繩子,需要挪動時直接拽繩子就可以,不用自己站起身來,更加方便。

80年代的清華宿舍,看上去和現(xiàn)如今的“高大上”有著明顯的差距,那時宿舍一般都是6到8個人,并且都是上下鋪,沒有專門設立書桌,大家只能共用兩個書桌。
不僅如此,那時候也沒有獨立的衛(wèi)生間和洗澡間,只能在走廊的盡頭去洗漱,有時候冬天實在太冷了,就直接去大澡堂子里洗澡,3毛錢就能舒舒服服洗個澡。

并且在宿舍里也沒有空調(diào),在夏季炎熱的時候只能依靠電風扇納涼,因此不少學生都喜歡在下雨天時將窗戶打開,感受著夏季難得的涼爽。

雖說那時候的條件比較艱苦,但是每個學子的臉上卻洋溢著笑容,因為她們深知在大學里認真學習,刻苦奮斗日后的生活才能越來越好。

這張照片拍攝于1988年,蘇州一年里經(jīng)常都是在陰雨綿綿中度過的,非常符合江南的氣息,每當下過雨后,空氣中就會彌漫著樹木的清香氣。
在那時候因為超市比較少,并沒有集中購物的地方,這張照片中就是專門購買水果的地方,和現(xiàn)在的水果店差不多,遇到有快要損壞的水果就會低價出售。

八十年代的生活雖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般富庶,但是人們卻充滿了希望,對未來的生活也有許多暢想,通過回看這些老照片,也能夠感受到80年代人們的朝氣蓬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