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廣島和長崎升起的蘑菇云,讓日本成了歷史上唯一被原子彈轟炸的國家。但鮮為人知的是,日本也曾瘋狂尋找一種“石頭”——鈾礦石,試圖搶先造出核武器。如果當年他們得手,二戰(zhàn)結局或許會截然不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核彈夢的起點:日本科學家的超前預言

1939年,日本物理學家仁科芳雄提出一個大膽設想:核裂變能造出超級炸彈!這位曾留學歐洲、與愛因斯坦談笑風生的科學家,早早預言了原子彈的可能性??上?,軍方最初覺得這是“天方夜譚”,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才如夢初醒:“快!趕緊搞原子彈!”。

然而,造核彈的關鍵材料——鈾礦石,日本本土儲量幾乎為零。這玩意兒就像“游戲通關鑰匙”,沒有它,再牛的技術也白搭。于是,日本開啟了一場瘋狂的“鈾礦大搜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全民挖礦:從朝鮮到偽滿洲的荒誕行動

為了找鈾,日本軍方化身“礦石獵人”,把魔爪伸向亞洲各地。在朝鮮半島,日軍挖地三尺,連山溝里的石頭都不放過;

在中國東北的偽滿洲國,日軍搞“地毯式排查”,甚至抓勞工強制開采;后來在福島縣,日本意外發(fā)現(xiàn)微量鈾礦,于是出動學生、婦女去撿石頭,場面非常壯觀。

可惜折騰半天,日本只攢到不足造一枚原子彈的鈾,還被美軍炸毀實驗室,計劃徹底泡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偷家”:為何搶先一步?

就在日本焦頭爛額時,美國默默搞出了“曼哈頓計劃”。資源+人才+鈔能力,直接碾壓日本。美國從加拿大、非洲狂挖礦石,囤積量是日本的百倍;并且全球搜羅頂級物理科學家,連逃難的歐洲大牛都被收入麾下;

接著是耗資20億美元(相當于現(xiàn)在300億)投入項目,而日本的研發(fā)費連美國零頭都湊不齊。

結果,美國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搶先登場,日本只能眼睜睜看著廣島、長崎化為焦土。仁科芳雄團隊哀嘆:“不是技術不行,是沒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細思極恐:若日本成功,世界會怎樣?

假設日本真造出了原子彈,歷史劇本可能會改變。首先戰(zhàn)爭延長:日本用核彈威脅盟軍,垂死掙扎,二戰(zhàn)多打2-3年;

還會造成更大傷亡:以日軍“神風特攻”的瘋狂作風,可能對中美蘇無差別投放核彈;

且殖民延續(xù)更久:東亞、東南亞的侵略統(tǒng)治或將長期化,戰(zhàn)后秩序徹底混亂。

軍事專家后怕道:“幸虧日本缺鈾,否則歷史將改寫,人類將迎來至暗時刻?!?/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場“鈾礦爭奪戰(zhàn)”,像極了歷史開的玩笑:一顆石頭,壓垮了日本的帝國夢。而美國的成功,不僅是科技的勝利,更是資源與國力的碾壓。如今,廣島的核爆遺址仍在警示世人:貪婪與瘋狂,終將反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