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近期與北京市檔案學會合作,展開有關(guān)檔案文化的系列尋訪及報道?!皺n案”的出現(xiàn)由來已久,商代稱“策”,秦漢作“典籍”,漢魏以后更有“文書”、“案牘”等稱呼,清代以后就統(tǒng)一為“檔案”了。所謂檔案,是指人們在各項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各種形式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是再現(xiàn)歷史真實原貌的原始文獻。此次本報與北京市檔案學會攜手,走讀北京的街區(qū)、鄉(xiāng)村、大學、藝術(shù)館、博物館……實地觸摸這座城市的記憶紋理,見證它的前世今生。

北京青年報聯(lián)合北京市檔案學會
“檔案文化系列活動”第十四期
3月11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讀者一行前往北京市檔案館,參加“合院之城”專場觀展活動。北京檔案學會秘書長王蘭順老師親自擔任講解嘉賓,深入講述北京古都檔案史料,帶領(lǐng)大家沉浸式體驗古都文化的“一城,一院,一胡同”。
如何讓歸于沉寂的檔案立體化,變成“活”態(tài)檔案,講好北京故事?以專題展覽的形式向大眾講述京味文化、保護古都風貌,同時起到資政育人的作用,是北京市檔案館義不容辭的一件使命。作為館里又一個上新的常設(shè)展覽,此次“北京古都文化檔案史料展”以3700余件檔案、資料、老照片、實物等展品按照“駐足都市”“院落北京”“營城匠意”“歷久彌新”4個部分,圍繞四合院和胡同兩個獨具京味特色的元素,系統(tǒng)展現(xiàn)古都北京的壯美秩序,令人近距離感受到北京城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座城像一個四合院
一個院子像一座城
步入展區(qū),兩幅影像長卷首先映入眼簾,分別拍攝的是1959年和1991年的西單北大街街景,圖像按照門牌號依次展開。游走其間,回味無盡。
仔細觀看,圖中的一些街景風貌,以及懸掛的標語充滿了時代感,特別是一些老建筑群、老房子本身發(fā)生的變化,猶如講故事般演繹出城市的變遷與更新。比如從照片中能清晰看到上世紀90年代一棟建筑的外立面上已經(jīng)大量應(yīng)用比較新的建筑裝飾材料,而這棟建筑本身陳舊的結(jié)構(gòu)、風格依然還在,那些疊加的印記讓這棟建筑如同經(jīng)歷世事的老人,見證和講述著城市的發(fā)展。此外,還有一些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也令人直觀感受到時代的變化。比如在一個十字路口拔地而起的人行立交橋,方便了人們的出行;還比如有的街巷經(jīng)過整治,一些有歷史感的王府、廟宇更加醒目,這些變化令人眼前一亮。
一座2012年由北京市檔案館和首都博物館合作展覽時制作的木質(zhì)四合院模型,擺放在中間的展臺上,從開在東南位置的廣亮大門,到垂花門、抄手游廊、正房、廂房、后罩院……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一眼望去清楚明了。
“說到四合院,大家都知道它有上千年的歷史,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一個建筑主體。這是個比較標準的一進院。建筑規(guī)制不同,還有二進院、三進院、四進院……四合院由一個一個的院子圍合成,整齊有度。但四合院的標準是什么時候制定的?實際上我們要看檔案的話,1936年北平工務(wù)局頒布了一則《改良北京三合院四合院》的要求,從那時候起,四合院的建造、規(guī)制以及價格等標準才規(guī)范起來。”
而四合院也正是這次展覽的主題“合院之城”的靈感來源。王蘭順解釋道,北京城分內(nèi)城和外城,內(nèi)城四四方方,外城東西向較長,呈長方形;北京的四合院也有內(nèi)院和外院,內(nèi)院方方正正,外院層層勾連,形成一個長方形。再細細品味,北京城有中軸線,四合院也有中軸線,很多院子的過道連成了胡同,胡同又連著街巷,眾多胡同、街巷又跟北京中軸線互相搭建,最終形成了一座壯美的北京城,“因此我們說,一座城像一個四合院,一個院子像一座城,所以叫合院之城?!?/p>
走過四合院模型,陳列在展臺里的老物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人駐足瀏覽,有人掃描二維碼,對照說明文字仔細端詳。王蘭順為大家介紹:“這是魯班胡同民居的瓦當、滴水瓦和門鈸,是當年在拆遷建設(shè)時一些有心人留存下來后捐到檔案館的。這是民國時期西松樹胡同一所民居的地磚,大家看旁邊還有一幅老照片,這張照片其實承載著一段北京市檔案館的歷史記憶。西松樹胡同是北京市檔案館最初的所在地,當時在一個民居小院里辦公,里面的建筑是一座花園式洋房。大家看到的這兩塊地磚,就是當時在拆房子的過程中保存下來的,也可以說這兩塊磚是老檔案館留給我們的念想?!?/p>
在一塊平整的天橋平民住宅的磚瓦上,清晰可見一道凹線(縫),過去蓋房子都說“磨磚對縫”,這道縫究竟是怎么回事?原來,磨磚對縫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種高級建筑工藝,就是將毛磚砍磨成邊直角正的長方形,在砌筑墻時,磚與磚之間互相對縫,采用干擺灌漿工藝,墻面不掛灰、不涂紅,整個墻面光滑平整,嚴絲合縫。
“現(xiàn)在我們到胡同里邊去看,還有一些墻面對縫對得特別細,歷經(jīng)很多年也沒有變形?!蓖跆m順笑言,大家平時city walk,穿行一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胡同,不妨用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歷史肌理的遺存,那就是承載著城市形態(tài)演變的痕跡。
“這是一幅明代北京城平面圖,呈現(xiàn)‘凸字型’的結(jié)構(gòu),大家都知道,明代營建的北京城經(jīng)過清代承襲發(fā)展,一直沿用至今。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北京城建城的一個重大的時間節(jié)點,當時朱棣把元大都南側(cè)城墻往南移了三里地,營建了外城,本來要圍合成外城一大圈,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形成這個‘凸字型’的北京城,直到現(xiàn)在,一直比較完整地保存著這個城池結(jié)構(gòu)?!?/p>
指著展墻上的歷史地圖,王蘭順如數(shù)家珍,“左邊是乾隆十五年(1750)西四地區(qū)院落圖,右邊是2011年的西四地區(qū)衛(wèi)星影像圖,我們對比著看,實際上有很多城市的格局布置仍然能夠清晰對上。比如像大明濠,它作為縱貫京城內(nèi)城西部的排水干渠,過去是水路,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上世紀三十年代,明溝改暗溝,沿暗溝之上建成的馬路統(tǒng)稱為溝沿大街,1945年后又把這條路命名為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太平橋大街。”
相隔260多年,城市的肌理變化竟然并不大,不禁令人有穿越之感。不少讀者感嘆,這些肌理的遺存延續(xù),對于理解北京城歷代營造的尺度規(guī)模、空間布局等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是活著的城市標本。

“銀錠橋水倒流”奇觀及其消失
反映北京城市水系變遷
展廳中央的一塊多媒體互動屏幕,輕點可以查閱北京城的標志性建筑。正陽門外五牌樓的修繕規(guī)范、先農(nóng)壇公園開辦經(jīng)過與歷史沿革……一系列檔案展陳,再現(xiàn)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

一份編號為“J001-001-00001”的檔案,見證了長安街的定名過程。這份檔案是1928年北平工務(wù)局局長向北平市長呈遞的建議書。其中建議:“自東長安門至東單牌樓,統(tǒng)名為東長安街;自西長安門至西單牌樓,統(tǒng)名為西長安街?!边@一命名方案得到了當時市政府的采納,并沿用至今。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天安門廣場進行擴建,將長安街徹底打通,向東延伸至建國門,向西延伸至復(fù)興門,并矗立起人民大會堂等眾多彰顯國家形象的建筑。如今,這條城市要道成為見證首都和國家時代發(fā)展的“窗口”。
繼續(xù)前行,王蘭順指著一幅1949年北平市城區(qū)內(nèi)五區(qū)區(qū)劃圖引導(dǎo)大家觀看,并指出這幅圖很能說明“銀錠橋水倒流”奇觀形成的地理原因。原來,元代時積水潭是一片寬闊水面,后來逐漸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個湖泊且有水道相通。到了明代,為保證皇宮大內(nèi)的充足水量,在德勝橋東南角開挖了一條河道。這條人工河道改變了什剎海地區(qū)的水流走向,部分河水從西海流出,經(jīng)過東明胡同和羊房胡同流進北海,多余的水則從北海流到前海,再向北繞彎流入后海,導(dǎo)致在銀錠橋處出現(xiàn)水倒流的現(xiàn)象。清代前期,后海兩岸的王府及水田稻作的大面積種植,致使河床淤墊、水道受阻,影響了水流的正常走向,更加重了前海向后海倒流的趨勢。乾隆時期曾對積水潭及銀錠橋周邊進行多次整治,相關(guān)檔案記載了當時對河道進行挑挖等工程,從側(cè)面反映了當時水流存在異常及需要治理的情況。
“過去說銀錠橋水倒流,就是西海的水不直接通向后海,而是通過月牙河流向前海,使得前海水量增加。月牙河與其他河道共同構(gòu)成的水系連通格局,為水流的特殊走向提供了通道基礎(chǔ),這是銀錠橋水倒流現(xiàn)象形成的重要地理條件。解放初期,月牙河埋入地下成為暗河,在德勝橋東西兩側(cè)開鑿了引水渠,使上游來的水直接流向后海,銀錠橋水倒流的奇觀也就消失了?!?/p>
工程藍圖織繪出豐富的故事
很多藍圖都是第一次展出
我們經(jīng)常說“描繪藍圖”,指的是宏圖規(guī)劃,抑或遠景設(shè)想。實際上,“藍圖”一詞,源于真正的工程藍圖,王蘭順告訴大家,此次展覽中的大量工程藍圖,都是第一次展陳,它們豐富的信息量令人看到不一樣的城市建設(shè)視角。在展陳設(shè)計中,有的藍圖被放置在可以拉開的抽屜中,依次拉開瀏覽,像聽到老城此起彼伏的心跳聲。
“從檔案里我們可以知道,1928年后成立了北平特別市工務(wù)局,主要管理政府工程。當時做什么工程都要向工務(wù)局申報,要繪圖寫工程說明,怎么干、用什么材料、工程師是誰,一一寫清楚,所以留存下大量工程藍圖。比方說這張1946年永定門維修工程圖,說明上世紀40年代末的時候,很多城門年久失修,存在坍塌的情況,為此工務(wù)局進行了招投標的工程修復(fù)?!?/p>
在另一個狹長的展柜里,分別展陳著1932年觀音寺街、大柵欄道路修整工程圖。每張工程藍圖都標注了所有沿街鋪號的名稱和對應(yīng)的門牌號碼。
“這是當時的政府要修建下水管道、進行淤堵挖掘拓寬工程所做的調(diào)研,標注得這么詳細是因為需要向商鋪店家收費。仔細看這些鋪面門店,有很多現(xiàn)在還耳熟能詳?shù)拿枺热缤侍?、張一元現(xiàn)在依然還在這條街上。還有一些在這條街上消失了但也很知名的店,比如屈臣氏藥房,1932年就已經(jīng)開設(shè)。仔細數(shù)一數(shù),當年大柵欄這條街有店鋪88個,路北光是瑞蚨祥就有三四家。”
王蘭順說,從這張藍圖還能延伸出當時的一段商業(yè)歷史:過去老北京說“八大祥”,指的是前門和大柵欄一帶,有八家?guī)А跋椤弊值木I布店?!鞍舜笙榈娜痱断?、謙祥益這兩家競爭得很激烈,這兩家起家最初都是在山東省濟南府章邱縣舊軍鎮(zhèn),我曾經(jīng)到那去做過考證。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堂號,比如瑞蚨祥的堂號是經(jīng)書堂,謙祥益的堂號是進修堂。也各自有各自的私塾,也就是說,這些家族的孩子就在他們各自所屬的私塾里上學,長大以后就到各自的綢布店去干活。我記得當?shù)剡€有很多老人聊起以前在瑞蚨祥或者謙祥益干活的經(jīng)歷,很有意思。清末,這兩大‘祥’進京之后,更是演繹出一部商業(yè)傳奇歷史。”
王蘭順又指著另一張藍圖講解道:“我們再看大柵欄西街的觀音寺,當年有111個鋪號,稻香村就是在這兒起家的。實際上它是南味食品,做大之后伙計開始鬧糾紛,最后出來一幫人成立了一個桂香村,跟稻香村搞競爭,稻香村曾經(jīng)一度歇業(yè)。后來很多稻香村老人又重新成立了稻香村,改善經(jīng)營策略,逐漸恢復(fù)名氣。大家仔細看,百代公司也在這里。大家都知道百代公司是灌制唱片的,為什么開在這條街上?因為當時這一帶戲園子比較多。另外,這條街上還有中西藥房、京華客棧、美最新(鞋店)……這些店鋪令人感覺這條大街當時很時髦,很洋氣。”
占地120平方米的全息投影3D沙盤
體現(xiàn)北京對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
此次展覽上一件明代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對胡同進行介紹和收集的典籍。據(jù)書中記載,明代北京有名字的街巷胡同共1288條。另一件清代的《京師坊巷志稿》,記載了2077條京城的街巷胡同,其中直接以“胡同”為稱的有978條。兩件檔案展示了不同時期對胡同名字、分布的記載。更令人詫異的是,“胡同里的古剎寺院還非常多,上世紀20年代末,當時街巷胡同登記有1900多條,寺廟竟達到了1700多座,相當于幾乎每條胡同都有寺廟?!?/p>
在豐富的歷史檔案中仔細瀏覽,一些具體的城市管理細則令人印象深刻。細讀一則1936年北平電車公司禁止報童登車,違紀處罰當班票生的通告內(nèi)容,公司已經(jīng)一再禁止報童登車叫賣,但還是發(fā)生了一起“致有西草站五路車發(fā)生報童跳車摔傷之事”,公司通告認為責任全因司售的怠忽,如再發(fā)生將處罰當班司售,并切盼稽查人員等“隨時注意,認真糾察”。還有一則1935年關(guān)于門神可改為岳飛等忠勇歷史人物的呈文及訓令,內(nèi)容關(guān)于老百姓的門神可以改為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班超、史可法等忠勇歷史人物,但其形式大小、服飾與原有門神畫像繪法又不能相差太遠。這些從細微處著手的歷史檔案,反映出城市生活的改良面貌和生動圖景。
北京的街區(qū)風物令人沉醉,其中的書院學堂更是一道重要的風景,“我們?nèi)绻缴碁┖蠼秩?,能看到京師大學堂這個建筑現(xiàn)在還存在?!蓖跆m順介紹,京師大學堂的創(chuàng)辦可以追溯到戊戌變法時期,光緒帝在維新派的敦促下決定籌辦這所國立大學。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熬煷髮W堂實際上是在和嘉公主府的院里建立的,是西學東漸的一個產(chǎn)物。后來北大紅樓建成,成為北京大學一院(文學院),京師大學堂就變成北京大學二院(理學院)。北京大學三院(法學院),就在今天新華社的院子里,現(xiàn)在還保留有當時的一些建筑?!?/p>
有人提問歷史上著名的輔仁大學又有怎樣的淵源?王蘭順回答:1913年,英斂之在香山靜宜園成立輔仁社,“如果大家去西山的話,能夠在山上看到寫著‘水流云在’的摩崖石刻,那是整個西山地區(qū)最大的摩崖石刻,也是英斂之他們搞輔仁社的一個歷史見證。1925年,北京公教大學輔仁社正式開學,校址位于柳蔭街西側(cè)的濤貝勒府。后來英斂之又跟馬相伯合作成立了輔仁大學。1938年,輔仁大學開始招收女生?!?/p>
說說講講之間,大家走進一道朱漆院門。抬眼,天井里一座繁花垂墜的紫藤花架;堂屋里,春風掠過女主人烏黑的辮梢;西廂房似乎飄來蔥花的香氣;房檐上的花貓?zhí)匠鲱^來東張西望……多媒體與搭建的四合院實景共同營造出一份靜謐祥和的氣息,似乎在光影中低語著這座城未曾間斷的故事。
跨過垂花門,來到整座展廳的深處,迎面而來的巨大城市沙盤與全息投影帶來十足的沖擊力。王蘭順告訴大家這是采集1954年北京城市數(shù)據(jù),結(jié)合館藏地圖、照片、影像和航拍圖,通過3D打印制作的1:840、占地120平方米的全息投影沙盤,基本還原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城的歷史原貌,再現(xiàn)了老北京城內(nèi)每一條街巷胡同、宮苑民居,呈現(xiàn)了城內(nèi)各類建筑42萬余間,五萬余株樹木。
讀者們饒有興味地進行著辨認:這片古建是歷代帝王廟,那片水面是陶然亭……近幾年來,北京以漸進式的微改造,以“繡花”功夫推動胡同街巷肌理的恢復(fù),在保護古都風貌的同時改善民生福祉,不斷探索古都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北京經(jīng)驗。
這些由千余份戶籍檔案復(fù)活的生活碎片,讓凝固的時光重新流動起來。觀展結(jié)束時,大家豁然發(fā)現(xiàn),檔案館珍藏的不止是泛黃的故紙,而是一座城市的心跳與體溫。那些在四合院里的守望互助,那些城市管理的人情溫度,原來都安然地沉睡在時間里,等待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喆
統(tǒng)籌/顏菁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
編輯/王勉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