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Articulation)是音樂上的方向或技術。它影響到樂曲里音符之間的過渡或連續(xù)性。

如果說在音樂上,銜接是一種技術。那么,在音響上,銜接就是一個高端技術,因為它是將兩種或以上不同用途的喇叭所發(fā)出的聲音連接在一起,并且使其過渡平順,緊湊自然,渾然天成。
打個比方,我們需要在河兩岸建立一座拱橋,一個從東岸開始建,一個從西岸開始建,到了中間要連接在一起的時候,才發(fā)覺高度有誤差、左右有誤差、大小有誤差,這橋就不能用了。
我們說搞好喇叭之間的銜接,就好像搭橋一樣。
被動的銜接,是通過廠家或者自制的分頻器來完成:設定一個銜接頻率(比如2.8KHz、3.5kHz)和分頻電路(一階、二階),然后通過電感、電容、電阻的數(shù)值組合去調(diào)節(jié)銜接的弧度、量感、后段殘余等,最后通過同樣數(shù)值但不同品牌不同材料的元件去調(diào)節(jié)聲音的音色。
這里要注意的是,銜接的頻率一旦確定,比如設定3.5KHz,那么高音喇叭是不會在3.5KHz來一個“突變”,肯定是從某個更高的頻率(比如7KHz)開始緩慢衰減;中低音喇叭也不會在3.5KHz“突變”,也是從某個更低的頻率開始緩慢衰減。
但這個“更高”或“更低”的頻率,通常來說不是一個很精確的數(shù)值,因為用料元件的不一樣。而這個,就是最終得到不同細節(jié)與音色的最重要原因。
被動分頻器的設計,既需要專業(yè)的電路知識,又需要對各種電氣元件的認知,當然還少不了對音樂的理解,因此就有這樣一句話:分頻器是音箱的靈魂。這句話在家用音響當中是真理,但汽車音響,音箱在哪里?也因此,很多朋友會覺得在車上,需要重新調(diào)整分頻器,以達到更好的銜接,這個想法也是對的。
主動分頻的銜接,跟被動就是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主動是對信號的分配,分配完了之后由功放放大;而被動則是對已放大的能量的分配。這句話很重要,但卻經(jīng)常被人忽視。
曾經(jīng)有不少人去討論主動分頻的高音和中音銜接,應該采取哪種分頻與斜率組合,是5K+1.2K好,還是5K+5K好,還是3.5K+3.5K好。
問題是,我們在主機上進行分頻后,比如5K+1.2K,同樣的輸出電平,同樣是-6dB的斜率,那么分頻點就一定是在2.5KHz嗎?當然不是!
因為這只是信號的分頻,信號還要經(jīng)過功放的放大??!那么把功放的所有設定定為一致,這樣分頻點就一定在2.5KHz了吧?也不是!
因為高音喇叭和中低音喇叭的靈敏度不一致,它們對于同樣的功率,發(fā)出的聲壓是不一致的!而因為人耳的掩蔽效應,當兩只喇叭在某頻段的聲壓差超過一定的數(shù)值后,人耳是無法聽到能量弱的那只喇叭發(fā)出的聲音的。此時,就不是“銜接”,而是“覆蓋”了。
也因此,主動分頻,是沒有“中心頻率”這一個概念的,它只有高音或者低音的滾降起始頻率和斜率,分頻后的信號經(jīng)過放大后,在耳朵,或者說在人的腦子里形成最終的“分頻點”。
換句話說,“主動分頻”的“主動”,也可以理解為“人的主動”,那些拿著測試儀器在車上玩主動分頻的,基本可以稱得上是裝神弄鬼,故弄玄虛。
以上,如果理解不了,那么最好不要去碰主動分頻,燒喇叭燒器材是小事,把自己的耳朵搞壞,甚至是整個對聲音的認識和判斷產(chǎn)生懷疑就得不償失了。
這也是很多朋友興致勃勃投入到主動大軍,一段時間后認輸投降玩回被動分頻的原因。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分頻,其實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只不過很多人把“銜接”看得太簡單了。
熱門跟貼